《未来接收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未来接收器- 第3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潮的海藻吃光,那些海藻就会自然消亡了。说不定隔一段时间,或者明年,这里十有八九还会爆发赤潮。不像生物制剂,可以迅速的对那些海藻进行吞噬。达到根治赤潮的目的。大大的降低了该海域复发赤潮的可能性。

看到齐鸿儒这么郁闷,他的学生,也是他的助手温占豪给他出了个主意,“齐老,刘总他们不批准咱们进行实质性治理实验,主要是担心海洋受到不可控的损害。往细了说,其实是怕咱们国家的海域被咱们研究出来的生物制剂给破坏掉。当然,咱们都相信咱们研究出来的生物制剂没有问题。咱们也不去和他们争,让事实来证明这一切。”

“事实?屁的事实。咱们要是不进行实质性治理试验,不在广袤的海洋中,对爆发赤潮的海域,投放生物制剂的话,又从什么地方冒出来一个事实呀?难道去杜撰一个出来吗?”齐鸿儒憋了一肚子火,正愁找不到发泄的渠道。

“齐老,你先别急,听我把话说完。我刚才不是说了吗?刘总他们之所以不批准,其实是担心咱们国家的海域被破坏掉。既然咱们国家不能够进行相关的实验,那咱们何不把目光转移到国外呢?你可别忘了,领海问题存在赤潮危害的,可不仅仅是咱们华夏一家。咱们完全可以把别人家的领海,当成咱们的试验田呢。说句不好听的,就算是产生了什么不可以预料的后果,受损的也不是咱们,而是别人。”温占豪笑着说道。

“好啊,小子,连这么阴损的主意都能想出来。嘿嘿,不过我喜欢。既然不让咱们在国内搞实验,那就到国外去搞实验。美国人既然能够往咱们华夏出口各种各样的垃圾,咱们也可以学学美国人的这种厚脸皮的国际精神嘛。”齐鸿儒不是什么迂腐的人,温占豪的主意自然很合他的胃口。

到国外进行实验,齐鸿儒不可能瞒着所有人,至少也要跟刘士卿知会一声,要不然将来真要是出了问题,就没有兜着他,没人给他擦屁股了。

刘士卿从电话里面听到了齐鸿儒的想法后,沉吟半晌,问道:“你们准备去哪个国家搞这种实验?”

“印度尼西亚。”齐鸿儒和温占豪密谋了很长时间,才选定好哪个国家,“刘总,印尼的贪污风气,那也是全世界闻名的,而且印尼历史上给咱们华人造成的伤害,也不需要我重复了。印尼官员贪污,有利于咱们对他们进行收买,让咱们顺利地把实验进行下去。如果实验结果是良性的,那就算是白白便宜他们了,如果是恶性的,就让他们自认倒霉好了。”

第604章 赤子

“哦。我知道了。”刘士卿淡淡地应了一声。“齐老,自从你去年春节到银河海洋工作以来,似乎还没有好好的休息过。这样吧,我给你放一个长假,你呢到东南亚好好的转一转,顺便的考察一下东南亚的海洋资源,看看有没有适合搞近海养殖的地方。我会让总公司给你特批两百万美元,给你做考察经费的。对了,温占豪那个家伙,最近工作状态很不好,总是犯错误,让他随侍你左右,戴罪立功吧。”

“喂,刘总,刘总……”齐鸿儒没有得到预料中的答案,对着电话一顿喊,可是那头,刘士卿已经把电话给挂掉了。

“齐老,怎么回事?”齐鸿儒给刘士卿打电话的时候,温占豪就在旁边。

齐鸿儒就把刘士卿说的话,告诉了温占豪。温占豪听了哈哈一笑。“齐老,你是当局者迷呀。刘总不是不批准,而是默许咱们这么做了,要不然他为什么会让我陪着你一起去东南亚呢?他之所以不明着说同意,是为了把自己置身于事外,装作不知道此事,将来万一咱们俩要是捅了篓子,他才好出面捞咱们呀。你想想,他要是不同意,会让总公司特批给咱们两百万美元吗?这钱是用来干嘛的?不就是让咱们用来贿赂印尼当地的贪官污吏吗?”

齐鸿儒听了温占豪的分析,仔细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心马上变得火热起来。

没几天后,齐鸿儒和温占豪就去印尼“休假”去了。

一转眼,到了六月。六一那天,姜湫涵带着从银河学校小学部挑选出来的二十位小学生,赶到燕京,然后从燕京搭乘飞机,抵达陇西省金城市。下关村的银河小学的分校还在建设之中,不过学校已经买了大巴车了,姜湫涵他们就坐着这辆大巴车,抵达了下关村,和下关村的孩子们展开了联欢。

银河学校在青城县的建设,不仅仅局限在下关村,这里不过是个开始罢了。姜湫涵有志于把青城县作为银河学校在外面建立的第一个分校点,不仅仅要建小学部,还要建立中学部和职业教育部。

姜湫涵这次之所以带着这么多孩子。不远千里的来到下关村,就是要让在银河学校本部学习的孩子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让他们明白他们现在所具有的学习环境是多么的优越,让他们懂得珍惜。

而在燕京,“提取大气中二氧化碳”科研工程也在时间进入六月份之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工程所需的实验设备已经陆陆续续的准备好了,开始进入装配阶段,只好装配调试好了,就可以进行第一次实验了。当然,也仅仅是实验而已。就算是能够成功,也只能说明从大气中直接提取二氧化碳,是可行的。并不意味着能够实现工业化的目的。从实验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不过只要试验成功了,那么华夏就算是掌握了一门世界领先的技术,说话就有了依据,有了底气,在莫斯科世界气候大会上就能够争取到主动了。

刘士卿的忙碌依旧,不仅仅是他在忙,华夏科学院相当大一部分的院士、科研人员。都在围绕着“提取大气中二氧化碳”科研工程转圈,都在为这个科研工程忙的晕头转向的。另外杨诺婷奉命招募的那些大学生、搞科研的,也都在忙,不过他们大多只有打下手的份儿。

不过刘士卿忙归忙,每个星期,至少也会休息上半天时间,上一次郭倩蓉、杨诺婷她们费劲心思让他休息,刘士卿不想让她们为自己操心了。

这天赶到刘士卿休息,便陪着郭倩蓉到圆明园划船。等到他们划完船,从船上下来的时候,一头碰上了二爷爷郭仕达和二奶奶宣桂芳老两口。

“士卿,蓉蓉,你们怎么在这里?”郭仕达笑着说道,“相请不如偶遇呀,在这里碰到你们,还真是缘分。走吧,你们谁也别推辞了,去二爷爷家坐坐吧。”

郭仕达的家不像老大郭仕锴的家,安置在了国子监附近的四合院中,而是在圆明园附近的一个高档小区。这个小区里面住着的大部分都是文化人,不是大学教授,就是文坛名人,学术气息极重。

郭仕达邀请刘士卿和郭倩蓉去他们家做客,可不是一次两次了,这次碰上了,再拒绝,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刘士卿能做的,就是陪着郭倩蓉,带着杨诺婷、段丽怡等人。一起去叨扰一下二爷爷、二奶奶了。

郭仕达、宣桂芳老两口知道刘士卿情况特殊,走到哪里,都是带着一帮子人,不像他们,虽然都是院士,却没有什么人打他们的主意。所以对于杨诺婷、段丽怡等人一起去他们家做客,他们也没有说什么,相反还非常欢迎。人年纪大了,通常就会喜欢热闹。

郭仕达家是一套高档的商品房,在十二楼,面积超过了两百平方米,非常的宽敞亮堂,布置的也很有品位。不过呢,就是有一点不好,这么多一套房子,只有老两口住,实在是太冷清了。

郭仕达、宣桂芳都是搞科研的,刘士卿和郭倩蓉也都有这方面的潜质,他们之间的话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个上面。说着说着,就扯到了宣桂芳身上,又从宣桂芳身上,扯到了华夏农业科学院。

农科院创立于1957年,是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任务。

宣桂芳回忆起来她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份辛苦真的是有点不堪回首。做科研最怕的就是没钱没经费,当时宣桂芳有不少想法,就差钱把这些想法变成事实,可是上面根本就不批,一方面是研究经费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宣桂芳当时名不见经传,年轻,农科院的领导根本就不相信她能够搞出什么名堂来。

宣桂芳在农科院熬了很多年,直到三十多岁,才获得了第一笔研究经费。而且还不多。当时宣桂芳把家里面的积蓄全都拿了出来,和这笔经费混合在一起,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带着同事,埋下头来搞研究,最后总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搞出了成果,赢得了领导的重视。以后宣桂芳再申请科研经费,相对就比较容易多了。

“士卿,别看现在咱们国家富裕了,光外汇储备就有两万多个亿的美元,但是很多科研机构还是存在着研究经费不足的问题,尤其是那些新进入研究机构的年轻人,他们是最有想法,最有活力,最有可能搞出成绩来的人,可是他们同样也是最不容易申请到研究经费的一个群体。咱们国家有很严重的院士崇拜情结,各个高校、研究机构都热衷于拉拢两院院士,或者某个领域的顶级专家,就像我还有你二爷爷,都担着不少高校的名誉教授之类的虚职。各种研究资源,都会极度的集中在我们手中,哪怕是我们不需要这些东西,他们也会主动的送上门来。而对于那些真正需要研究资金,需要人支持的,却没有多少人理会。”

宣桂芳叹了口气,“我和你二爷爷也试图改变这种情况,只不过太难了。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不是几个人就能够改变的。咱们国家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优秀人才,愿意出国,而且出国之后,就不愿意回来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如果留在国内,很有可能争取不到研究经费。我记得前些年,东海省某所高校,有一个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博士,从十二楼纵身而下。自杀身亡,撇下老婆孩子,无人照顾。那位博士是通过哪所高校的1311人才招聘计划进去的,而且是带着科研项目进去的,可是到了学校仅仅三个月就跳楼了。学校当时说的挺好,出钱让他搞研究,结果真的到了学校,屁的影子都没有。你说这个样子,咱们国家能够留得住人吗?”

这件事情,刘士卿也知道,是发生在09年的事情,当时刘士卿还在上初中,他看了这篇报道后,就发誓以后见了这所大学就绕着走。

“现在,我们研究所就有很多年轻人找我诉苦,说他们想做研究,可是领导就是不批准不给钱。让我帮他们想办法,你说我一个老太婆能够有什么办法,就算是帮他们跟领导说说,领导批准不批准还在两说,就算是批准了,我能帮助的也就那么几个,还有更多的,只能把自己的想法憋在肚子里面,要么慢慢的消失掉,要么将来憋不住了,就跑到国外去,或者干脆接受风投资金的资助,辛辛苦苦做研究,最后取得的成果,有一多半的权益全都落在了外国人的手中。我这个老太婆,看着痛心呢。”宣桂芳虽然登上了国内科学界最高的荣誉,但是这片赤子情怀,却还没有改变。

第605章 围海造田

“二奶奶。你所说的是全社会的问题,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够改变的。不过呢,我倒是可以做点工作。银河实业已经筹备组建了科研基金会,这是一个侧重国内,面向全世界的科研风险投资基金。我们接受任何有想法的人,不管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只有要想法,有实施计划,并且能够提供某种形式的、可控的担保,我们愿意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数额不等的科研经费。科研基金会暂时由康永恒负责,你以后要是再碰到类似的情况,可以让他们向银河科研基金会提出申请,或许能够让他们提前实现自己的梦想,早日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科研成果,造福社会。”

刘士卿知道自己此时应该做些事情了,不仅仅是为了帮老头儿老太太分忧,也不仅仅是为了对那些高校、科研机构以及自由的科研工作者进行支持,同时也是为了扩大银河实业的影响,并采用一种“广撒网。重点捕捞”的策略,从资助的那些科研工作者中寻找有潜力的项目,将之收拢到银河实业旗下。

“找康永恒?我又不认识他,找你行不行呀?”宣桂芳问道。

刘士卿笑道:“二奶奶,你这话说得,你是院士,农科院的高级研究员,国家小麦改良计划项目组的带头人,别人怎么缺少研究经费,你也很难会缺少研究经费呀。”

宣桂芳笑道:“搞科研的,谁会嫌钱多烫手呀。你就说要是二奶奶朝你伸手,你给不给吧?”

刘士卿想了想,“二奶奶,咱们在商言商。这样吧,要是五百万以下,我从我个人账户里面,抽调出来,以我个人的名义借给你。你什么还,都没有问题,我也不跟你要利息。不过要是超过了五百万,咱就得走正式的程序,不管是从我这里借,还是从科研基金会走账,都要签署一个合同。”

郭仕达哈哈一笑,“还行,士卿,至少我和你二奶奶这张老脸。在你这里还值五百万。”

郭倩蓉嗔道:“二爷爷看你说的,士卿不是这个意思。你和二奶奶也要理解他,他虽然有些钱,但是银河实业的摊子铺的也大,需要钱的地方很多……”

没等郭倩蓉说完,郭权舟就笑着摆了摆手,“都说女生外向,蓉蓉,你还没有嫁给士卿,这就处处帮着他说话了,二爷爷跟他说句玩笑话,都不行了?”

宣桂芳笑着拍了拍郭倩蓉的手,“蓉蓉,二奶奶不是真的缺钱,只是想试探一下士卿是不是真的财大气粗?士卿啊,二奶奶这里有个人,这人有个非常疯狂的想法,不知道你对他的想法是不是感兴趣?”

刘士卿顿时来了兴致,宣桂芳可是工程院的院士,即便是有某个想法被她称之为“疯狂”,但是并不代表没有可行性。相反。宣桂芳能够如此郑而重之的提出来,代表着她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那个想法,觉得那个想法有一定的可行性,要不然的话,她是不会当着刘士卿的面说出来的,毕竟她和刘士卿也算是一家人了,害刘士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二奶奶,你说。我听着呢。”刘士卿露出认真倾听的表情。

宣桂芳露出了淡淡地哀伤,“说起来我要跟你说的那人,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