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席卷全国的告密之风,随着武太后掌权的时间越来越长而变得越来越不受待见,逐渐在事实上消亡了。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十九章 女主当国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太后接到雍州的特别报告:一位名叫唐同泰的百姓在洛水(河南省的一条河流)河中捞起一块石板,石板上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大字(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是武承嗣的安排)。

天降祥瑞使她喜出望外,“圣母”可不就是指自己么?

为表示感谢,唐同泰被授予游击将军的官职,石板也被命名为“宝图”。

为表现对上天的敬意,她还昭告天下,自己将择黄道吉日前往洛水拜祭神明。全国的都督、刺史以及所有皇亲国戚都要陪同前往。同时为顺应天意,她还特意给自己加了个尊号——“圣母神皇”。

接到到神都集中的诏书后,众亲王几乎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一个想法:“莫非是要把我们一网打尽?”

大祸临头的感觉很容易滋生铤而走险的心思,官拜博州(山东聊城)刺史的琅琊王李冲和他的父亲、豫州(河南汝南)刺史越王李贞先后起兵,以解救被软禁的皇帝李旦之名发动兵变。可惜养尊处优多年后,他们已经丧失了先辈那金戈铁马的英雄气概,也没有统一的行动与指挥,各自为战,根本无法对抗占据绝对优势的政府军。起兵仅七天李冲就被斩首在博州城下,李贞也在抵抗了十七天后自杀身亡。剩下的亲王们再无人敢以卵击石,只能乖乖等待太后的处置。

然而这才刚是开始。随着武太后对李氏皇族不信任感的进一步加深,太平公主和她的夫婿成了政治斗争的下一个牺牲品。

李冲起兵之时,济州刺史薛顗曾积极招兵买马,意图响应这一“义举”。可惜李冲实在失败得太快,薛顗根本没来得及出手,于是他只好偃旗息鼓,继续夹着尾巴做他的刺史。

但很快事情还是败露。薛刺史被斩首示众。同时受到牵连还有他的弟弟薛绪。

人说婚姻有七年之痒,不过太平公主婚后的第七年却没有痒,只有痛:她的丈夫薛绍正是薛顗和薛绪的弟弟!

薛绍究竟是不是薛顗的同谋,史料记载不一,有说薛绍确实参与了,也有说薛绍是被人诬陷。就薛绍自身而言,他的家族是唐朝的名门,与李唐王室渊源很深;另一方面,他又是武太后最疼爱的女儿的丈夫,自然也不会不受重视。反与不反仅在一念之间,现在我们只能说anything ispossible了。

然而,对于武太后而言,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也决不能放过,不管你薛绍有无冤屈,先处理了再说。考虑到薛绍是驸马,特别予以优待:杖责一百棍,囚于监狱,食物饮水一概不予提供。可怜大唐最尊贵的驸马竟被活活饿死。

我不知道薛绍被抓这段期间太平公主做了什么,但我相信她应该不会熟视无睹,然而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只会是冷冰的拒绝和呵斥。为了权力,儿子都可以杀,何况一个区区驸马?刘备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在武太后看来,丈夫也如衣服,破了再买一件就是了。

杀了女婿和他的兄弟们,接着就是处理其他涉案的亲王。霍王李元轨、江都王李绪等一干嫌犯或被以谋反罪处斩或是死在了押送的途中。

自此再无人敢反抗。

事实上,对于绝大部分百姓和中下级官员来说,皇帝姓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不能舒服地居家过日子,或者有所进步。无论坐龙位的是谁,日子都得过。圣贤书天天教导要忠君爱国,相信大多数人爱国是有的,忠君则未必。各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我该种地的种地,该做生意的做生意。天地会高唱反清复明,不是因为大明朝真的有多好,而是因为清朝的皇帝是原先的“胡虏”,歧视汉人不说,连发型都要强行更换,心理上无法接受。咋就没听过反宋复唐、反唐复隋呢?所以,当李家的权力越来越小、处境越来越悲惨(相对于原先而言)时,他们悲哀地发现大多数人对此竟然无动于衷,即使自己跳出来也没几个人响应。算啦,认命啦,过一天是一天吧!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洛阳城中尘土飞扬,各种木料、石材等正从不同方向运往皇宫。市民们惊讶地发现,原本矗立的乾元殿已被夷为平地。旧址上,无数的工匠正如蚂蚁般忙碌地工作着,指挥他们的赫然是一位和尚!

和尚本名冯小宝,本是洛阳街头耍把式卖狗皮膏药的。虽然从事的行当不入流,人长得可是一表人才,身体倍儿棒。

是人才,就得放到合适的地方去锻炼。首先发现他的是李渊的女儿千金公主。在见识到了冯小宝的“厉害”与“特长”后,尽管念念不舍,但是为了讨好大权在握的武太后,千金公主还是忍痛割爱将冯小宝作为礼物“进贡”给了她。

果然,是金子总会发光。很快冯小宝便得到了太后的万千宠爱,竟到了寸步都不舍离开的地步。

为了名正言顺地拥有冯小宝,武太后安排他出了家,法号怀义。为了抬高和尚的门第,她又让当时还安享富贵的薛绍认他做了叔父,于是冯小宝便摇身变作了薛怀义。

虽然太后极力想掩人耳目,但和尚每天骑着御马在宫中驰骋,别人想不看见都难。人的好奇心都是很重的,一打听,哦,原来这位和尚比当今皇帝可强多了,连当今太后都得给他几分面子。

于是一般人开始绕着他走,因为薛怀义为人强势又蛮横,看到不顺眼的人拖来便是一顿暴打,打完后往路边一扔了事。趋炎附势之辈则争相与他套近乎,因为与太后相比,和尚的马屁容易拍,而且见效快。发展到后来,就连武氏后人武承嗣和武三思等人都在比赛给薛怀义当孙子,他的权势可想而知。

自己横行无忌也就算了,薛怀义还招募了一批年轻力壮的无赖恶少,安排他们剃度出家,充当自己的卫队,随自己一同出入宫廷。为了给和尚家长脸,他们还常常向道士挑衅,剃光道士的头发。

虽说在唐朝道士的地位相当高(老李家自认是道教老子的后代),可也没人敢公开对此提出批评。

所幸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惧他们三分,时任文昌左相的苏良嗣便是个硬骨头。

一日,二人在朝堂相遇。按规定,无一官半职的和尚是不能随便到官员办公的场所来的,可薛怀义不仅来了,还对苏良嗣等人不哼不哈的。苏良嗣当场便发作了,下令将薛怀义拖过来左右开弓连打了几十个大耳刮子。和尚知道好汉不吃眼前亏,服了软,当面没敢吭气,出了门便捂着又红又肿的腮帮子一口气跑到武太后那里哭诉,要求“爱人”给自己出气。

武太后虽是个女人,但更是个政治家,谁对谁错一目了然。苏良嗣是个能臣,朝政要多多倚重他,怎能为了这点小事便问罪?于是,她只是对“爱人”好言抚慰并多加教育。

这次交锋,以薛怀义的惨败而收场。

为了安抚薛怀义,同时回报他的辛勤工作,武太后决定给他一个名分,让他实实在在做点事情。

不久她宣布薛怀义将作为技术人员被征召入宫负责建筑设计(汗)。对此,左补阙王求礼很不客气地指出:“当年太宗皇帝想召一个乐师入宫教导妃嫔们弹奏琵琶,为避免秽乱宫廷,先把他阉了。如果太后想让薛怀义进宫差遣,理当效法太宗,先把他阉了再说!”

这话说得再直接不过了,不过武太后却并未发作。在她看来,只要不反对她掌权,不要求她还政,都不算大事。王求礼以区区七品官级别上疏,虽说大胆,倒也很有几分胆识,所以她只是一笑置之。

《木兰诗》里有句“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明堂(据传为周公姬旦最早建造)作为皇家接见诸侯及举办祭祀的最重要场所,备受各王朝重视。开国以来,李世民和李治都曾打算兴建明堂,为此他们曾遍寻各地饱学之士。可惜意见多也坏事,众人在明堂的式样及布局等方面出现了分歧,以至于讨论了N久也没能得出个统一的意见,所以重建的计划便一直被搁置。

对于武太后来说,明堂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国家权力,因此对于建造明堂她可以说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为了避免人多意见杂,她只与自己所招募的“北门学士”们讨论,很快便拟定了工程设计方案。

随着乾元殿的轰然倒塌,在它的原址上即将矗立起一座前无古人的辉煌建筑,同时也将郑重宣告着这个武姓女子将不可阻挡地君临天下。武太后相信,这座明堂定将会和自己一样名垂千古,供后世景仰。

薛怀义奉命担任了明堂工程的总负责,手下工匠多达数万人。

经过十一个月的紧张施工,明堂顺利落成。据载,这座耸立在洛阳城中的辉煌建筑上圆下方(类似北京的天坛),高294尺,底部边长300尺(唐代一尺约相当于30。7厘米),按照现代的计量标准折算便是高90米,边长92。1米,约有近三十层楼高。请注意,这可是完全的土木结构,钢筋混凝土在当时可是压根不存在的。

作为祭祀的重要场所,明堂不仅仅是高大,它的每一部分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整个明堂分为三层,底层用不同方位和不同颜色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则用不同的标记分别指代每日的十二个时辰;上层和屋顶则分别用不同的图案代表着每年的二十四个节气,并雕刻有九条金龙拱卫着一只镀金的凤凰翱翔在天。整个明堂以底部中央的一根巨型木柱作支撑,据载木柱可由十人手拉手才能完整抱住,木柱的上端再伸展出横梁和其他结构,是为明堂的框架。

为表彰薛怀义大和尚在明堂建造过程中的杰出贡献,武太后提拔他为左威卫大将军,封梁国公。

薛怀义自上次挨了打后真正明白了自己的地位:太后的相好而已,她是不可能为了自己随意处置朝中的重臣;要想真正让别人服气,还得做出点什么来。所以,此后他除了尽心伺候太后外,还不时讨点事做,给自己多挣面子。他甚至还以新平军大总管的身份率军北上讨伐东突厥,所幸一路无仗可打,最终平安返回了洛阳。

坐在新建成的明堂中,望着雄伟的建筑和殿内肃立着的大臣们,武太后豪气顿生。她当即给明堂赐名为“万象神宫”,同时宣布大赦天下,并定下日子,在神宫内宴请百官。

明堂当然不只是宴会厅。垂拱五年正月,武太后在万象神宫举行皇家大祭。她身穿龙袍,头戴皇冠手捧玉圭作为主祭,紧随其后的是傀儡皇帝李旦和他的太子李成器。

看到太后身穿龙袍并担任第一主祭,百官们的表情显得异常的平静,显然已经接受了这一既成事实。

得到百官的默认后,武太后继续大开杀戒:垂拱五年四月杀汝南王李炜等十二人;同年七月杀纪王李慎和他的八个儿子;十月杀郑王李攘耍辉爻踉辏ü690年)七月杀豫章王李亶,绞死泽王李上金,迫使许王李素节自杀,二王之子尽数屠戮;八月杀南安王李颖等十二人,鞭笞章怀太子李贤的两位儿子至死。至此,李氏后人已几乎被屠杀殆尽,少数老弱病残者被免于死刑流放岭南。唯有李渊之女千金公主因灵活乖巧(如举荐薛怀义)而得以保全富贵。

为进一步向太后示好,千金公主主动提出认太后为干妈,并改姓为武。对于这么乖巧懂事的“女儿”,武太后自然是要有所表示的,特加封她为延安大长公主。

若论起辈分,身为李治媳妇的武太后应该管千金公主叫“姑妈”。然而形势比人强,要想继续过好日子,不要说姑妈变女儿,就是奶奶变孙女也没啥奇怪的。

除了皇族,同期还有不少官员被杀。他们基本都与李冲和李贞案脱不了干系,具体有:天官侍郎(吏部侍郎)邓玄挺、地官尚书(户部尚书)兼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魏玄同、右武卫大将军黑齿常之、纳言裴居道、尚书左丞张行廉等。

难道真有这么多人意图谋反?

非也,不过是告密盛行、酷吏横行罢了。凡是因举报或牵连而被贴上谋反标签的基本都难逃一死。侥幸逃脱的唯有时任洛阳县令的魏元忠等人。

徐敬业起兵失败后,他的弟弟徐敬真因未直接参与兵变而被流放绣州。尽管保住了性命,他仍然时刻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为求自保,他决定投奔东突厥。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人刚走到定州(河北定州)便被官府一举拿下,一番严刑拷打后,徐敬真决定和政府“合作”,转做污点证人。

徐敬真不仅承认了自己谋反,还把认识的知名人士、政府官员、邻里乡亲等都拉了进来,称他们与自己是同谋。急于邀功的定州官员不加怀疑,一面大范围搜捕犯人,一面快马加鞭地派人向朝廷汇报。

就这样,数不清的人头纷纷落地,一缕缕冤魂笼罩在定州,久久不散。而徐敬真本人也并未因为“合作”而获得减刑,与那些被他诬陷的人们一起做了刀下之鬼。

魏元忠和秋官尚书(刑部尚书)张楚金等人亦受到了牵连。不过这次武太后多了个心眼,认真翻阅了案卷,发现疑点甚多,考虑再三最终决定赦免这几人。于是她命凤阁舍人王隐客携带皇家敕令骑快马直奔刑场,就像电视剧中常常出现的那样一路高呼:“圣旨下,刀下留人!”

这道圣旨有如天籁,顷刻间将死囚们的已近死水的心思又吹动了起来,他们忍不住欢呼雀跃起来,唯有魏元忠丝毫不为所动,显得甚是怪异。别的死囚拉他一起狂欢,他却冷冷地来了一句:“是真是假还不清楚,高兴什么?”

王隐客终于赶到了。他喘着粗气跳下马来,扶起一脸淡然的魏元忠。魏元忠却还是那副超脱世俗的高人模样:“且等宣读敕令。”

听完敕令,魏元忠依旧不紧不慢,站起身来,抖了抖衣服的尘土,按照礼节下跪谢恩后转身离开,留下一脸愕然的王隐客和其他囚犯们。整个过程,自始至终,他的表情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第二十章 一代女皇

载初元年(公元689年),一个女人死了。

她的死与武太后有关。

或许有人会说,武太后又不是第一次杀人,有啥好奇怪的。的确,每天都有女人死亡,即使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