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宗师在现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玩宗师在现代- 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给你看看。”
  “那几件古物吗?没问题,拿过来吧。”雁游爽快地应道。
  一听要看古物,原本笑够了准备告辞的陈博彝顿时又不肯走了,准备留下看个热闹,雁游则去准备点心茶水,独有慕容灰不高兴地生着闷气:老大觊觎小雁,老二又间接让他害小雁生气,常家果然和自己不对盘。老二还能忍,老大却不能忍,等下得想个法子把那厮同小雁隔远些才是。
  慕容灰正打着鬼主意,常家兄弟已经带着东西来到雁家。
  尚未落座,听到常洪盛提着的布袋子里一阵瓷器相撞的声音,陈博彝有点心疼,忍不住说道:“你们带了瓷器来?还全装一块儿了?”
  常洪盛满不在乎地点了点头,还没回答,旁边他大哥常茂云已从陈老的神情里品出什么来,连忙问道:“是不是哪里不对?”
  虽然雁游还未将陈博彝介绍给他们,但仅凭刚进门时慕容灰那声教授,哪还不知道对方身份,常茂云自然愿意受教。
  听他这么一问,原本有些心疼的陈博彝反而乐了:“你去百货公司买碗,人家是怎么包装的?几毛钱一个的粗瓷碗尚且用报纸麻绳裹得好好的,怎么古物反而享受不到这待遇?”
  “哎哟,都怪我,怎么没想到这点。”常洪盛拍了拍自己怕脑袋,懊恼不已。老哥让他把东西拿上,他随手扯了一只有破洞的面布袋子、一股脑地往里一塞就带过来了,根本没想到要仔细包装一下,以防磕碰。
  他连忙向面有愠色的大哥保证道:“哥,我都记着了,下次一定注意。”
  经过这段小插曲,众人不知不觉提高了对瓷器的期待度。但等常洪盛将东西一件一件摆到桌上,仔细一看,不只雁游与陈博彝这样的行家摇头,连慕容灰这门外汉也大失所望:“虽然形制看着蛮像那么回事,可这质地也太粗糙了吧,准是哪家产鸟食盅的厂子随手烧来玩的。”
  慕容灰的爷爷很喜欢书生,鸟食器具均是亲手采买。慕容灰时常跟着祖父去唐人街晃悠,加上家里有年头有来历的东西不少,从小看惯。哪怕对古玩不了解,也练出了几分眼力。当下立即看出,面前这几件形制复古的瓷器,乍眼看着大体不差,实际质地却是肉眼就能看出的粗糙,釉上彩纹的水平也是惨不忍睹,让他一眼就想起了价格最便宜的鸟食盅。
  雁游也说道:“都是近年制造的,徒有其形,但本身没什么价值。不过,常大哥,洪盛,你们也别灰心,照现在的情形,你们只要坚持下去,总可以找到真正的好东西。”
  陈博彝本以为雁游的朋友,带来的东西必定不差,结果却是大失所望。等问清了常家兄弟是怎么找到这些东西的,不禁苦笑道:“四九城是天子脚下,大家伙儿眼界都高,想捡他们的漏,谈何容易。”
  常洪盛原本在雁游的安慰下不住点头,等听到陈博彝这番话,却是犯了倔性。雁子这么说他肯听,因为两人是兄弟。可一个初见面的老头子端着架子来抹自己的面子,他可不乐意了。
  “这些东西不行,那这个呢?”
  说着,常洪盛又将一件东西放到桌上。力气稍大了点儿,新漆的桌面都被他磕出了印子。
  几人这才发现,原来他还带了另一个口袋。还不等旁人奇怪为什么不一次性拿出来,便听常茂云急道:“你怎么把它也带来了?我不是说过,这个要留着我自己琢磨吗?”
  “哥,雁子说的那几本书你根本就没找全。等你琢磨出来,还不知要到啥时候。不如今天拿出来让雁子一起给看看,到底是垃坷丸还是真宝贝,也好见个真章。”
  垃坷丸原本是鬼市的黑话之一,意指不值钱的垃圾。后来渐渐传开了,不止旧货摊上跟着用,连淘废品的也在用。常洪盛近来做起了这一行的生意,少不得要与其他同行打交道,耳濡目染,便也学会了。
  他虽然嘴里一直喊雁游,眼睛却是斜睨着陈博彝,一副不服气的样子。
  常茂云如何看不出弟弟驴脾气又上来了,虽然心里还是不乐意他擅自作主把自己留来练眼力的东西给提前端了出来,但怕自己的阻拦反而让弟弟更倔,将场面闹得更僵。便只得在其他人没反应过来之前打圆场:“好吧,随便你。既然拿出来了,就请小雁一起帮忙掌掌眼吧。”
  常洪盛这才满意,对雁游介绍道:“雁子,这是我哥上回帮人搬家时,从他家的大四合院里捡到的。那家人有点来历,但如今没落了。我哥说它外型瞅着就像古董,原本想留着、在你说过的那几本书里慢慢对比,也算是种学习的手段。但那些书一直没借全,我怕大哥锉了锐气又生闷气伤,便悄悄一起带过来了。你给看看呗,到底是个啥,给个准话。”
  他说的是实话。常茂云刚受伤时他吓得不轻,如今好容易找到条新路子,他不愿再起波澜,让大哥再度郁结反而伤身,这才作主把东西拿来。原本还在犹豫要不要交给雁游,被陈博彝的话一气,便顾不得许多,直接亮了出来。
  雁游不知个中曲折,依言拿起物件仔细端详。
  这东西是香炉造型,入手实沉,线条折转处圆融流畅,没有近代工厂批量制造的生涩感,以手扣之,悭然有声。骤眼看来,确实不错,也难怪常茂云对它寄予希望,特地把它留下来练眼力。
  不过,这也说明不了什么。十年动荡结束之后,原本作为四旧破除的上香敬神,又在旧社会过来的老人们之间悄然兴起,各处庙宇道观的香火也慢慢重新鼎盛起来。
  这批老人如今大多退休有几年,比较悠闲,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兴趣爱好。手头不说有多宽裕,但为自己笃信的神佛花几个钱总是没问题的。这一行的生意便应时而生,金银箔纸、佛珠、经书等等,早有小作坊造好。其中,自然也不会短少了香炉这不可或缺的供奉事物。
  那么,这只香炉会是近来制造的高档货,还是真有来历?
  雁游摸了摸铜炉周身那层污垢,继续思索。
  敞口、方唇、细颈、腹扁且鼓……看它的外表,难道是——
  打量着它的形制,蓦地,一个念头快速闪入脑中,让雁游的动作顿时为之一顿,神情也不由自主愈发凝重。
  再次端详香炉的形制,确认无误后,雁游拿毛巾用力擦试几下,见上面的污垢纹丝不动,又让慕容灰去自己房间取来特制的药水去污。
  常茂云不知雁游是想看看它的质地,还以为是嫌脏,便不好意思地解释道:“我用洗衣粉和肥皂轮流搓过一遍,都洗不掉,所以……”
  雁游解释道:“这上面的污垢年代久远,一般的洗涤剂很难彻底清洗干净,需要用特殊的化学制剂。”
  一旁,陈博彝原本老神在在地喝茶。因为先入为主的缘故,他对香炉的兴趣并不大,连看都没看一眼,认为不过又是件普通货色罢了。听到“年代久远”四字,才认真起来,正眼打量一番,问道:“小雁,真是件古物?”
  “还需要再确认一下。”
  这种去污药水保存不了多久,不能一次性制造许多。雁游便只在污渍较少的某个地方用小刷轻轻刷了几遍,并没有全部涂上。
  药水生效需要一点时间。平时涂完后,雁游多半会去做点其他工作,等时间到了再过来查看。但今天却一反常态,依旧坐在香炉面前,时不时叩叩这里,敲敲那里。
  见他态度郑重,陈博彝不由也取出放大镜,学着雁游的样子,一寸寸看将过去。但他仅仅只了解瓷器这块,对其他古物只是略知皮毛罢了。端详半晌,也未看出个所以然。
  刚要询问雁游到底是什么物件,却忽然听他低呼一声:“好了!”
  只见原本污糟黯淡的地方,在药水作用下悄然露出原本的金属质地,但色泽却并不像其他铜器那样闪亮,而是颇有几分黯沉内敛。
  “这颜色……莫非里面掺了别的金属?”陈博彝猜测道。
  “不,陈教授,您换个角度再看看。”
  不只是陈博彝,慕容灰与常家两兄弟听雁游这么说,也依言错步,从其他角度打量香炉。
  照做之后,他们惊愕地发现,改变角度之后,那里的颜色竟然变了。像是被一束无形的光线照射,又像是尘封的珍珠从匣中取出,霎时间宝光外露,异常大气美丽。
  “居然还会变色,莫非这是古代的拉丝工艺?”慕容灰问道。米国的许多科技产品皆为金属外壳,厂商在做广告时除了机体性能,还会鼓吹外身用了什么什么工艺。慕容灰这趟回去时再度经受广告轰炸,便顺口问了出来。
  雁游轻轻抚摸着那块洗净污糟、露出真正质地的地方,颇有几分爱不释手:“不是变色,是刚才光线被挡住了。如果将它整个清洗干净,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它的妙处。也是这种香炉独有的特征,所谓‘宝色内涵珠光,外观澹澹穆穆’,说的便是它。史料记载它的铜色有四十余种,栗壳、茄皮、棠梨……等等,我们眼前这一只,就是其中的藏经纸,最为雅致。”
  听到这句评价,陈博彝突然灵光一现,猛然回想起曾听专攻三代青铜、对其他年代铜器亦有涉猎的屠志老师的话,惊道:“这是明万历画家项子京品赞宣德炉的话!宣德炉,居然是宣德炉?!”
  “不错,宝色内融,黯处生光,正是宣德炉的特性。但此炉最关键的特征在于色泽。刚刚我认出它的造型,却吃不准真假,直到亲眼看到它的质地才确认了。”
  常洪盛不知什么是宣德炉,但打量雁游与陈博彝的神情,便猜着是件好东西,刚才那一点倔性顿时抛到了九霄云外,急不可耐地问道:“雁子,它该值不少钱吧?”
  谈到价值,雁游的表情却有些微妙。略一沉吟,他说道:“洪盛,它的价值三言两语说不清楚,要不,我先从来历说起吧。”
  “啊?那你慢慢说。”价格不是一句话的事吗,怎么还要从头讲起?常洪盛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对雁游信任惯了,便也没有阻拦。
  “宣德炉,意即明朝宣德年间所造。是由当时的皇帝朱瞻基根据《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金石古籍,命宫廷造办处采三代铜器之精髓而制。成品古雅浑厚,大气端方,颇有君子之风。”
  一听宣德炉来头竟这么大,常洪盛顿时乐得见牙不见眼。常茂云却是若有所思:“小雁,那次你给我的书单里,好像就有《宣和博古图》这本书。”
  雁游微微颔首:“不错。此书为宋徽宗所著,里面收编描画了至宋代为止所出土的夏商周出土的青铜器形制,十分珍贵。皇家仿铸三代铜器之风早已有之,但宣德年间朱瞻基为何突然起念铸造宣德炉,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是皇宫失火,损毁了许多金银器件与铜器古玩,朱瞻基遂命宫匠将之重新打造。另一种说法是,暹罗进贡铜料数万斤,朱瞻基下令精炼铜料,仿造三代铜器,并铸宣德炉。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让他兴起了这念头,总之,当时仿制的三代铜器后来默默无闻,但宣德炉却是名扬四海。”
  “这可是皇帝下令造的啊,还能差得了吗。”常洪盛看着宣德炉,真是越看越爱。他这个年纪的人,受童年记忆和父兄辈影响,对传统皇权颇为蔑视,但却不包括皇家的东西:皇帝是天底下最大的地主,不管吃喝用度,华夏九百四十八万平方公里、还有邻国出产的珍宝都要送到宫里,他用这些好东西造出来的宝贝,依然是好东西!
  但雁游却迎面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不过,正因为宣德炉出名,有明以来直至民国,历朝仿造它的不知凡几。姑且不论后世,甚至就在当时,官中明令停止铸造后,一些主事官员还私下征用原本的工匠秘密铸造。虽说朱瞻基曾令将铜料进行十二次精炼,是官员私仿之物比不上的,但铸造工艺流程都掌握在这些人手上,所以仿造出来的宣德炉仍可以假乱真,放在当时都很少有人能分辨,更不要说现在。”
  再过几年,华夏大地的代工厂里会出现一种叫做仿单跟单的玩意儿。各厂长们自觉发明了新的生财之道,殊不知,这都是老祖宗们玩剩的。
  刚才还眉开眼笑的常洪盛顿时紧张起来:“雁子,那我哥这个,到底是皇帝手里铸的,还是后来仿的?”
  雁游叹了一记:“如果只是真伪之别,我也不用解释这么多。根据史料记载,宣德炉当年由官中制造了五千余件,至于当时官员私仿的,则无从考证。这么说吧,就连当年古玩最红火时,琉璃厂各家铺子里摆着的宣德炉,哪怕是公认眼力最好的掌柜,都不敢打包票说绝对是官铸,我也分辨不出。最重要的是,因后世无法百分之百分辨官铸野铸,加之数量众多,宣德炉的价值向来比不上同代的其他铜器。”
  “也就是说,哪怕这是宫中铸造的,也依旧卖不上价?”常茂云问道。
  “可以这么说。”顿了一顿,雁游又看向陈博彝:“陈教授,您知道现在的行情吗?”
  听得津津有味的陈博彝尴尬地搓了搓手:“小雁,我对铜器一窍不通,所以也没买卖过。不过,我隐约记得小屠老师曾经提过,说明代一只铜铸镇纸视精细程度与来历,至少可以卖到上万,但宣德炉就只有六七成左右的价格。至于这只的具体价值,还要问一问业内人士。毕竟,铜器大小形制花纹等等不同,价格也不尽相同。”
  “六七成啊……”常洪盛咂了咂嘴,在心里默默算了笔帐,重新转忧为喜:“就按一万的六成来算,那也是好大一笔钱呢。雁子,我们该拿到哪里去卖?”
  常茂云见不得弟弟这副咋咋呼呼的模样,终于没忍住给了他一拐肘:“给我安份些!卖什么卖,没看见它是跛的吗?”
  “呃……”挨了大哥一下,兴奋过度的常洪盛才注意到,宣德炉的三足中,有一足缺了一块,“雁子,你给修一修呗?顺便再用刚才的药水儿洗一洗,弄干净了才更值钱。”
  雁游刚要点头,这时,许久没有说话的慕容灰突然说道:“小雁,我有个想法:它的修复并不复杂,你不如把它拿到陈教授的展览上,现场修复,如何?”
  自来道不轻传,虽然如今修复古文物已经成了专业里的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