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知荣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以史为鉴知荣耻-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詹天佑得知后,严肃而和蔼的对他说:“并不是我不信任你们,科学的工作,多一个人检查,总是好的。诸位的责任是太重大了!”这个青年技术员深受感动,就一次又一次地复勘来校正错误。
  詹天佑率领工程技术人员,背着标杆、经纬仪,在悬崖峭壁上定点制图。塞外经常狂风怒吼,灰尘满天,在悬崖峭壁上工作,不小心就会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但詹天佑始终站在第一线。他总是想:京张铁路是中国人用自己的人力财力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如果选线不好,不仅延长了里程,增加了造价,被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自筑铁路的信心,必须出色完成这个任务。
  施工阶段,关键在于开凿关沟隧道。开凿隧道,不仅要有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要有精密的测量,还要有开山机、抽水机等新式机械,可这些机械,当时中国还没有。在居庸关到八达岭之间的四条隧道,全是工人们凭双手,用铁锤、钢钎和炸药,开凿出来的。
  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取从两端向中点凿进的办法。这个办法的难题在于两端开凿的线路如何对准,不出偏差。詹天佑带领工程技术人员从山谷最狭窄处勘测,然后升至山岭审查隧道洞线方向,先置经纬仪于“地点”,向“天点”取直,反过来测量“人点”,这样使天、地、人三点连成一条直线;再将经纬仪移置到“人点”,测视天、地两点,验证三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测量准确后,在各点竖立标竿,依此标准,以定洞内中橛,然后用水平议测量各橛相差尺寸,依此绘成隧道的剖面工程蓝图。
  开凿隧道时,两端各配60名工人,其中凿工40名,土石运输工20名。凿工以两人为一排,一人执钢钎,一人抡铁锤,轮流在岩石上凿炮眼,再填上炸药,放炮炸碎岩石。每个炮眼的大小、深浅、方位,以及填充炸药的分量,都由詹在佑亲自决定。
  隧道开凿到二三百米时,山顶泉水渗入洞中,当时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带头用水桶、脸盆排水。他经常十天半月跟工人们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干。居庸关隧道终于如期竣工。
  八达岭隧道全长1091米,是四条隧道中最长的。詹天佑设计了新的开凿方案,在隧道通过的山坡上凿两个竖井,连同隧道两端,共六个工作面同时施工,这样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1908年六月,八达岭隧道凿通,验工时,隧道南北直线及水平高低,与设计“未差秒黍”。西方工程师金达、柯克斯等应邀参观后,表示十分敬佩。金达写信给詹天佑,说:“你已经很经济地完成了十分完善的工作,这要归功于你和部属。”
  隧道工程全部竣工,可是八达岭附近地势陡,坡度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关沟的最高峰呢?这又是一个难题。
  詹天佑综合分析了八达岭一带的地质情况,利用石质坚硬的山坡,设计了“人字形”展线方案,从青龙桥起,在山坡上修筑多层铁路,依山腰折返,折返一次,提高一层,层层提升,火车缓缓爬上八达岭。“人字形”展线是一项国际新技术,1905年才被国际线路勘测权威皮汉等人所肯定。詹天佑及时、大胆吸收外国先进经验,为我所用的胆识,令人敬佩。火车在“人字形”折返线上行驶,为了安全、平稳、采用两部机车,一部在前面拉,一部在后面推,这却是詹天佑的一个创造。
  京张铁路的建成通车,其意义大大超出铁路事业本身,在扫除由于国势积弱而形成的民族自卑心理和振奋民族自尊心、提高民族自信力上,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镇南关大捷
  1884年,法国侵略军进犯滇、桂边境。年近古稀的老将冯子材以高、雷、钦、廉四州团练督办的身份,参与抗战。
  1885年2月,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起用冯子材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率领王孝祺、王德榜、苏元春等将领驻守镇南关。
  冯子材巡视镇南关防务,料定镇南关外二里多远的东岭是敌军进犯的必由之路,便连夜构筑一道长三里、高七尺,宽四尺的土石长墙,并在紧要处建堡垒,布置兵力,积极备战。
  果然不出所料,3月23日清晨,法军从谅山方面来犯。冯子材一面率部队迎战,一面调援军。法军的开花大炮顺着东岭山梁朝下猛轰,掩护长枪队直扑过来。顿时,山谷振摇,硝烟弥漫,阵地上弹片积了一寸多厚。法军已将冯子材赶修的5个堡垒,夺走3个,形势万分危急!老将冯子材高呼:“再让法军入关,有何面见粤人!”在主帅爱国热忱的激励下,将士们奋不顾身,冲出长墙,拼命杀敌,压倒了敌人的气焰。恰巧援军赶到,打退了法军,保住了阵地。
  这场恶战,对每一个将士都是严峻的考验,它鼓舞了广大爱国将士杀敌报国的勇气,也暴露出个别将领畏敌如虎的懦夫丑态。
  督办广西军务的苏元春就是个懦夫。他被法军的开花大炮吓破了胆,想退却,可又惧怕主帅冯子材的威严,就转托黄云高去劝说冯子材撤退。黄云高是冯子材的表哥,他当然了解冯子材的脾气,见面后,吞吞吐吐,好半天才说出撤退的意思。冯子材一听,火冒三丈,拔出军刀,厉声喝斥:“汝知此处为军法地乎!”黄云高吓得惶恐地退出帅帐。
  这天夜里,苏元春亲自来见冯子材。他以担心军中弹药接济不上为由,要求退守凭祥。冯子材严肃地教训他说:“有此长墙不守,凭祥何恃?我退,敌必尾追,江左即非我有矣!我老矣,誓与此墙共存亡!君年较富,请自行,勿乱军心也!”冯子材的一席话,说得怯敌将军苏元春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第二天,法军倾巢出动,在开花大炮掩护下,主力部队猛攻长墙,有的法兵已越墙而入,有的法兵足踏墙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老将冯子材足蹬草鞋,身着短衣,手执长矛,大吼一声,率二子冯相华和冯相荣,跃出战壕,扑向敌人。冯子材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使全军将士精神振奋,大家一起呐喊杀出,争先恐后,冲进敌阵,展开肉搏战。敌人的开花大炮丧失了威力,但见清军将士刀矛飞舞,杀声震天,敌人尸横遍野,法军大败,全线崩溃。
  冯子材取得镇南关保卫战的大捷之后,乘胜出击,收复谅山。谅山一仗,毙伤法军一千余人,扭转了中法战争整个战局。法国茹费理内阁因此倒台。
  诸葛亮绘图安抚西南少数民族
  我们说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大概没有人反对,我们说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并且善于运用自己的绘画艺术,为自己的政治路线服务,大概就有人怀疑了。
  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虽然不像《三国演义》里所描写的那样,说他未出茅庐,就预知三分天下,是亘古未有的奇才,甚至把他描绘成善于“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活神仙。实际上,诸葛亮是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又善于运用自己的学识才艺,深入研究时事,透彻分析形势,正确进行判断,从而制定合情合理策略的人物。
  刘备在荆州听说隐居隆中的诸葛亮有才智,便三顾茅庐,去讨教。诸葛亮与刘备在茅庐侃侃而谈,于是就有了千古传诵的《隆中对》。在史书上,《隆中对》不过三百多字,但内容精辟而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内政、历史、地理等诸多领域,为刘备设计出一整套发展势力的方针政策。他说:曹操实力雄厚,不可与其争锋。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已历三世,根基稳固,不必打他的主意。如果你能得到荆州、益州做基地,安抚好西南各族,整顿内政,联合孙权,便可以大有作为。刘备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诸葛亮的意见,延请他做自己的谋士。刘备当时势力很微弱,但诸葛亮见刘备很真诚,就答应了。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千辛万苦,逐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建立起蜀汉,三分天下有其一。
  为了进一步发展事业,必须治理好蜀汉。蜀汉西南部,聚居着很多少数民族,“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后顾之忧,蜀汉才能向中原发展。为了安抚西南少数民族,诸葛亮亲手绘制了一幅巨画,赠送给少数民族兄弟们。
  绘画的前半部分,展现万里晴空,千里沃野,艳阳明月,高城大府,以及神龙、牛马等;后半部分,画有蜀汉官员骑着高头骏马,打着锦绣伞盖,视察慰问边塞少数民族村寨,边寨少数民族群众牵着牛羊,提着酒浆,热情洋溢地款待蜀汉官员。画面上题有“日月同辉,神龙牛马”的词句。意思是,歌颂兄弟民族平等友好,团结互助,祝愿各族兄弟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满。至今云南德宏地区傣族民间流传着当年诸葛亮怎样教他们先民使用耕牛的故事。佧瓦族民间流传着“诸葛亮老爹”教他们祖先造房屋、编竹箩的故事。
  诸葛亮绘制图画赠送少数民族,实质上是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政治路线,用图画形式进行通俗、形象的宣传。这件史实,记载在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中,作者常璩是蜀郡江原人,他对蜀事的记载大多是通过亲眼或亲耳所闻得来的,比较可靠。
  全书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