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空军传奇-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机场指挥所里,值班的空4军军长高厚良和坐镇南京的聂凤智也一直注视着荧光屏幕,只要它再次进来就把它坚决消灭。
  当这架飞机再一次窜入我领空时,张文逸报告我机已处于有利攻击位置,请求攻击。
  高厚良果断地下令:
  “开炮!”
  三炮启发,一举命中。
  可是,这架敌机被击中后,不是马上坠落,而是拼命地夹着尾巴朝公海方向栽去,一栽,就栽到了公海边上。
  聂凤智可伤了脑筋。不可否认,我们的飞机行员当时的国际斗争知识和经验都还不是十分丰富的。再加上飞机观测条件差,又是夜深天黑的晚上,敌机最后坠落在哪个具体位置上,飞行员也说不十分精确。只有一点他可以拍胸脯保证,就是击中它是在黄泽山上空的领空内,而从指挥部的雷达看,也只是没有看见它飞回基地。
  热闹的事情来了,美军指挥机构首先发现派出的飞机没有按时回来,就知道出事了。
  军事行动的严密是可想而知的。他们派出去的侦察飞机,当然要规定好时间、航线、目标、地点,并不停地进行无线电联系。因此一推算就知道大概是“消失”在什么地方,于是报告了驻夏威夷的太平洋舰队总部。
  美军的这种电子侦察机,在当时的技术设备水平已是最先进的了。它在共产党手中“消失”,当然立即引起了夏威夷总部的震惊。夏威夷总部慌慌张张地报告了五角大楼,五角大楼又急急忙忙地报告了白宫,尔后又是白宫——五角大楼——夏威夷,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于是立即付诸实施。
  一听说打下来的是美国飞机,有人就慌了,开始埋怨甚至指责起来。
  聂凤智却态度明确:“打得好!”
  许世友也说:“打下来就打下来了,怕什么!”
  然而,美军的大规模挑衅行动还是悍然发动了。
  美军行动之迅速、协调之一致、装备之精良、计算之精确,倒确实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夏威夷总部确定行动后,从他们第一道发往日本、关岛、菲律宾等地驻军的命令,命令他们什么舰什么舰必须在几点几分赶到什么经度什么纬度开始,到整个部队在目的地形成军事展开,途中包括在会合的同时就已完成整个编队,均可全速开进,根本用不着熄火停航。其行动速度快得惊人。48小时之内,他们已气势汹汹地“打”到了我们的家门口。
  事情一发生,周恩来总理就已有正确估计,并在确定如何发布消息的同时命令空军:美军如果借机挑衅,我们就必须有所反应,既不示弱,也不逞强。
  命令传到南空,作为“前线司令官”的聂凤智立即行动起来,他找来作战处长、作战科长和“军大”撤销之后已调来南空任政委的余立金商量如何执行这一命令。这时,作战参谋送来战报,从技术情报部门获悉,美军太平洋舰队已大规模出动。时间紧迫,聂凤智先命令上海方向的部队立即进入一级准备,匆匆商定一下如何既不示弱也不逞强的原则后,就带着作战科长赶往上海。
  25日凌晨,零点刚过,美军几乎同时在我国东海面的领海线外摆好了准备攻击前进的架势。
  美国组成的是一支有3艘航空母舰和其他护卫舰、巡洋舰、驱逐舰、鱼雷艇及后勤补给船等共30余艘舰船的混合舰队。3艘航空母舰为塞克斯号、列克显顿号、大黄蜂号,都是大家熟知的二次世界大战中饱经战火锤炼的海上“英雄”堡垒。
  聂凤智赶到上海的时候,事先已得到命令的驻沪空军各军,师领导均已在钜鹿路招待所等候。在已下达的命令中,聂凤智“以快制快”,规定各部队必须在美机凌空之前(因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可以先于舰只抵达前出动)做好升空战斗准备,在美军到达前(因美军一到达即可发起攻击)完成其他所有诸如防护战斗等的准备。询问之后,各部队报告均已奉命完成,乃立即开会,交代整个行动原则。
  钜鹿路招待所内,作战会议正在召开。
  不用说,当时的态势是令人紧张不安的,美军派出这么强大的一支舰队到我们家门口来,建国以来包括抗美援朝那样激烈也未有过。因此,难免有人担心害怕,认为这一下可得吃不了——兜着走
  聂凤智却表现出让人意外的镇静。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有朝鲜战场的非常经历,有出生入死的锻炼,而首先在于他作为著名战将的心理素质。
  “不能自己先吓了自己,自己先乱了自己!”他一坐下就先对那些显得惊慌的部属说。“我们现在首先应该做的是,冷静地分析我们可能面临的情况。”
  紧接着,这位将军开始了他那精确而有力的分析:“从表面上看,敌人品势汹汹地组成了这么一支舰队,而且,敌人航母上的飞机基本上是”AD(鬼怪式)系列,攻击能力强,防卫能力也很强,形势确实紧张。“
  聂凤智站起来,走了几步,说:“但是,就目前的情形看,敌人要发动一场登陆作战还不太可能。航空母舰再有战斗力也上不了岸,它的飞机性能再好也不可能到我们的机场来着陆。这就要看他的后续动作,看有没有再继续增兵,有没有再派出舰艇,也就是看敌人后面是否还有力量更大的特混舰队。”
  他喝了一口水,慢慢地坐下来,看了看在坐的将领们说:
  “因此,现在就存在着有扰而不进、有扰有进和借端扩大事态、发动一场侵略战争三种可能,而第三种的可能性小,前两种的可能性大。这就是毛主席说的,研究战争,一定要着眼其特点,着眼启发展。”
  经聂凤智这么一分析,不安的情绪稳定下来了,会议也逐渐活跃起来。
  聂凤智听着大家的发言,他像往常一样尽量让别人多说话先说话。他的本事就在于,不但自己很快就能形成方案,且每每见解独到,而且善于抓住别人意见中最内核最要害最精华的部分,集中起来补充或修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意见更成熟更完备。
  实际上,聂凤智在来沪途中就已形成了应付方案。他开始从政治原则到军事方针逐条逐项地向部队布置交代。
  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方位”的斗争方案,简明而扼要,周到而缜密。
  聂凤智明确指出:首先,在打与不打、小打与大打上,要立足于打,而且要立足于大打;不要认为三种可能性中第三种可能性极小就放松轻敌。在打或大打当中,不但要准备空中迎击,还要准备敌人可能来轰炸我们的机场及其他地面设施。因此,打,既有歼击部队进攻性的方面,也有其他部队防护性的方面,任何方面都不可疏忽。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始终是我们行动的指导思想。
  这就是聂凤智的一贯作风,他始终坚信,毛泽东的无数经典理论是颠岂不破的,他本人之所以能成为著名将领,就是毛泽东思想哺育的结果。
  聂凤智指着墙上的大幅作战地图说:“既要立足于打、大打,对敌人兵力的精确分析估计,也就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知己知彼',就十分重要。”
  他的教鞭放在敌方的位置上:“三条航空母舰,以每条三或四个中队计算,其编队或者3×3,或者4×4,每舰大一点的70来架,小一点的60来架,总共200多架飞机,除去部分常规性的不能出动和必须保留的一部分防卫力量外,每舰还受吞吐量(舰上飞机不可能一下就全部放光)的限制,因此,其每次最大的出动兵力充其量也就是一百几十架,而我军,当然可以占绝对优势。”
  对比了兵力,聂凤智又给大家对比了敌我双方飞机性能之优劣和飞行员的水平,并指出何属敌长,何为我短,及如何扬我之长,避我之短。
  这又是极有成效的镇静剂,大家的情绪更稳定了。打或大打,我们都不必过分惧怕慌张。
  对于立足于“大打”,他更是做了极严密的准备和部署,如规定:每部都必须保证有最大的出动量。每机都必须做好全程作战的准备,每个机场都必须做好防卫战斗的准备,并必须随时接收其他兄弟部队的飞机,后一点也包括其他边远机场……等等。
  聂凤智在准备“大打”的同时,又极具体地部署了什么部队为第一梯队,什么部队为第二梯队,什么部队立即进入一级战备,什么部队进入二级战备,各部出动必须有层次、有先后,绝不准临阵惊慌,“一哄而起”。
  毫无疑问,不管从心理上还是行动上,聂凤智的准备和部署,都已为实际上不大可能出现的“大打”创下胜机了。
  接着,他又根据周恩来总理“既不示弱,也不逞强”的指示原则,对另外两种“可能”,极其详细具体地规定了几个“可打”与几个“不打”。
  聂凤智的这一篇根据“既不示弱,也不逞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做出的大块文章,严密精细、条理分明、紧凑有力。
  拂晓,美军几乎倾其所有,从三艘航空母舰上放出了分明已经是最大出动量的近200架飞机,在我领海线附近开始对我气势汹汹地挑衅。敌人通过美国之音说,这是为了寻找他们“遇难的”飞行员和飞机残骸。实际上目的很明显。就是想伺机制造事端,挑起战争。
  聂凤智静静地坐在指挥所里,一支接一支地抽着香烟,注视着领海线外那个正在歇斯底里地嘶叫、翻腾、咒骂、跳脚,在当时的世界上最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对美军的嚣张气焰聂凤智根本不理睬,他只派出几架“正常巡逻”的飞机在绝对领空之内,我飞我的,这就像两位对弈高手,一个嘴里骂骂咧咧,甚至把脚搁在椅子上或把地板跺得哗哗响,把棋子摔得啪啪响,企图用威胁吓倒你,扰乱你,让你出个差错;一个却只专注地看着棋盘,静静地准备着五套或十套应付办法,就看你下哪个子落哪个位,根本就不费那些唾沫口舌与你罗嗦。
  聂凤智知道这其实更具有威慑力量。对手越不了解你,就越心中无数;你越镇定,他就越不敢轻举妄动。
  当然,这是内紧外松,只是内盘的发条虽然已经紧到极限,外盘的指针还一丝不乱地按节按拍。将军的伟力就在这里:不示弱,你飞我也飞,你飞200架,我飞20架,甚至两架,我也不怕;不逞强,你飞你的,我飞我的,只要你不犯我,我也不惹你,不打第一枪。
  24小时……48小时……聂凤智都无法合眼,平静之中的紧张是真正的紧张。
  这样的对峙和相持,大概就看谁的意志更紧强、神智更健全、头脑更清醒了。谁不出乱子,谁就能操得胜券。美军碰上聂凤智这样一位沉得住起的对手,还能捞得什么油水呢?
  理所当然,美国政府一点便宜也不能占到。据说,当时的美国国会还好不热闹了一阵子,纷纷要求说明真相:有的说,如果真是自己的军用飞机侵犯了人家的主权而被打下,政府必须承担责任;而另一些好战分子则大叫大嚷要借此机会向共产党中国摊牌。可真“摊牌”还是需要一点胆子的。正如陈毅在那次震惊中外的记者招待会上所说:“人们只知道世界上有一个美国不好惹,须知道还有一个中国更不好惹!”
  美国政府拍不响嘴巴,看看武装示威挑衅又捞不到什么便宜,几天之后,只好悄悄“鸣金收兵”了。
  两三个月后,渔民在海里打捞出了那名美军驾驶员的尸体,美国舰队又来过一次。可这一次来,也不耀武扬威了,而是来“认尸”。
  此事过后,聂凤智请假在家美美地睡了三日,方才解过困劲来。
  天惊—中国空军传奇——第六章
  第六章
  朝鲜战争爆发,斯大林在最后的时刻,不同意苏联空军入朝参战。空中“拚刺刀”,年轻的人民空军首次与美军空战,大获全胜。一场中美大空战拉开了序幕。
  一、蒋介石拚命捞到了一根稻草
  1950年6月25日清晨,中国台北。
  蒋介石像往常一样,清晨6点整齐床,身着一身他最喜欢穿着的中国传统式长袍马褂,散步以后,坐在了餐桌旁。
  这位曾经统帅过全中国的人物,在个性和思想上,保持着标准的中国人的风范,而无西化气息。
  他的早餐依然像往常那样,一碗米饭,几样小菜,还有一盘蔬菜汤。蒋介石拿起筷子,开始就餐。
  “父亲,早上好!”
  蒋经国一反常态地快步走了过来,把手中的文件夹放在了蒋介石的面前。
  蒋介石用筷子把文件夹轻轻地推了一下,眉头皱了皱,他心里埋怨蒋经国不该在他吃早饭时送文件来。
  “父亲,第三次世界大战要开始了!”蒋经国兴奋地把文件拿起来,呈到蒋介石面前。
  “噢?”蒋介石放下饭碗,接过文件夹看着里面的一份简报。
  这是一份情报简况,在里面只讲到朝鲜南北发生战争,可能美国也要介入等等。
  “好!”蒋介石高兴地站起来,危殆中的台湾,出乎蒋介石的意料,降临了转机,这转机到来的如此及时,真使蒋介石惊喜交集。
  “经国,朝鲜半岛还有什么消息吗?”蒋介石急切地问。
  “目前知道的情报比较零乱,我已经通知我国驻南朝鲜大使,要他尽快报告详情。”蒋经国回答。
  “好!好!”蒋介石饭也不吃,走进了自己的书房。
  深夜10点,蒋经国把一份台湾政府驻南朝鲜大使邵毓麟的首次报告,呈给了蒋介石。
  令蒋介石望眼欲穿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终于显露端倪。
  邵毓麟的报告详细地分析了朝鲜战争的情况,深得蒋介石的赞赏。邵说:“韩战对于台湾,更是只有百利而无一弊。
  我们面临的中共军事威胁和友邦美国遗弃我国以及承认匪伪的外交危机,已因韩战爆发而大变,露出一线转机,中韩休戚与共,今后韩战发展如果有利南韩,亦有利我国,如果韩战演成美俄世界大战,不仅南北韩必然统一,我们还可能由鸭绿江从东北重返大陆。如果韩战进展不顺而不利南韩,也势必因此而提高美国及自由国家的警觉,加紧援韩决不会使国际共党渡海进攻台湾了。“
  当天晚上,蒋介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