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1796》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崛起1796- 第1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再加上此时清军已经丧胆,士卒逃亡更加的严重,通州城可以说是不占而下。
  攻占通州之后,高鸿信兵分两路,自己率领二十万大军直扑京城。
  另外派遣张修远率领四万余大军绕过京城,直扑圆明园。
  高鸿信对圆明园格外上心,在后世他只是看过圆明园的残害,如今圆明园虽然还没有到达被毁灭只是的巅峰状态,可是也相差不远了。
  高鸿信特意嘱咐张修远,要保护好圆明园,他可是对这座园林报以了极大的期待。
  在后世之时,高鸿信只是看过圆明园的残害,想想都觉得可惜,如今能有机会一度为快,并且以后肯定还作为皇家园林,成了他自己的园林,想想心里格外的兴奋。
  北京此时还有外城、内城、皇城、宫城之分。
  外城城墙长28里,高7。5米至8米,底宽约12米,顶宽约9米。有七个城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沙窝门)、广安门(彰义门)、东便门、西便门。
  内城更加不同寻常,城墙高12至15米,底厚20米,顶厚16米,上有女墙。有城门九座,角楼四座,水门三处,敌台一百七十二座,雉堞垛口11038个。城外有宽30-60米的护城河。城有九门:正阳门(前门)、崇文门(哈德门)、宣武门(顺治门)、阜成门(平则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齐化门)。
  皇城长18里,有六门:大明门(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改名为大清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厚载门(地安门)。
  宫城,又称紫禁城。城墙周长3。4公里,有六门:承天之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玄武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北京外城对于汉军来说不算什么,外城广大清军自然不能有效守卫,只是稍微抵抗,汉军便攻入。
  整个京城最难拿下的便是内城,至于皇城、宫城,内城拿下之后,便能够一战而下。
  高鸿信看着十几米高的城墙,不由的感叹,真是天下雄城呀。
  在后世,这些城墙都已经被拆除了,只留下几处孤零零的城门,因此人们不能从中感受出它的威严。
  如今高鸿信站在永定门之前,才感觉出了这座城市的伟大。
  高鸿信并没有急着攻打,而是排除了劝降的使者,高鸿信还是不想在京城动刀兵,想要尽量的保存北京城的城池建筑。
  永瑆见完汉军的使者,看了高鸿信给他的信件之后,将信件拍在了桌上。
  “真是岂有此理!”
  “王爷何必如此大动肝火,不就是劝降吗?”洪亮吉开口说道。
  “本王身为大清的亲王,竟然被乱匪劝降,虽然不可能投降,可是看到这封劝降信,心中免不了愤怒。”永瑆愤恨的说道。
  洪亮吉听后拿起汉军的劝降信看了起来,看完之后眉头微皱,说道:“没想到汉军竟然许诺放王爷一命,并且还保留新朝建立之后还给给王爷一个王位。确实出乎微臣的意料之外,不过王爷应该高兴才是,这样一来王爷又多了一条退路。”
  “混账,你怎么能说出这种话来,本王身为爱新觉罗子孙,怎么能投降乱匪!”永瑆听后勃然大怒说道。
  洪亮吉见状并不意外,他对永瑆的性格很了解,接着说道:“王爷息怒,微臣自然知道王爷品性高洁,微臣刚才所说只是提醒王爷,汉军好像很重视京城的完整,在劝降信中数次提到保护城池宫殿。王爷完全可以以此来作为保证性命的护身符,让汉军放王爷离开。”
  
  第二百七十一章 紫禁城
  
  更新时间2015…4…18 10:08:06  字数:2055
  洪亮吉见成亲王有些意动,便接着说道:“王爷,以前所说的逃往蒙古的决策,有一个前提条件便是王爷能逃出去。而现在汉军便给了王爷这个机会,王爷完全可以让汉军配合您,来几次假的攻城,最后故意放王爷突围出城。还有便是保护北京的宫殿城池,王爷也不愿见我大清数百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吧。”
  洪亮吉心里是不希望北京毁损过甚的,根据他的了解成亲王肯定也是这么想的。
  永瑆听后,没有说乎只是站起身走到门前,望向了皇宫的方向,那里是他出生、成长、学习的地方,如果就此毁于一旦的话自己心里也会难受。还有便是毁灭如此古老的宫殿群落,他想想便知道自己百年之后青史之上对自己的评价。
  过了好一会儿,经过一番挣扎,永瑆终于松口说道:“好吧,这件事就交给你来处理了,你替我与汉军联络吧。”
  “是,王爷!”洪亮吉听后赶忙说道。
  城外,高鸿信收到洪亮吉传来的信件之后笑了,然后将手中的信件递给了乔同化,说道:“大局已定!”
  乔同化看后,刚忙说道:“恭喜汉王,定鼎天下,指日可待。”
  在现在的人们看来,一旦攻入了皇朝的国都,那么便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已经取而代之,便可以登基称帝了。
  高鸿信听后笑了笑说道:“定鼎天下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张汉朝、东方平政可不会不战而降。”
  高鸿信知道如今汉军地盘广大,从直隶到琼州地跨整个中国,手底下的人早就想着让高鸿信登基称帝了。
  但高鸿信觉得还不到时候,便一直压着,如今更是攻入了京城,手底下的官员将领肯定又会旧事重提。
  不过此时高鸿信已经没有了丝毫的估计,现在清朝已经苟延残喘,汉军如日中天,如果他还不称帝的话,反而对汉军的士气不利。
  “一切事情都要等攻入京城再说,你传话给城中,就说我们明天会进行两次佯攻,在第三次的时候请成亲王突围,我军会给他们留出一条通道,希望成亲王能顺利逃到蒙古。”高鸿信说道。
  “是,汉王!”
  双方既然已经约定好了,接下来的事情便简单了,汉军假意攻打,清军假意防守,来来回回好不热闹。
  当天下午,清军突围而出,汉军鼓噪着追赶,可是并不见有大动作,只是远远的跟着,偶尔射几箭意思一下。
  而清军则因为逃出生天,恨不得自己少生了几条腿,跑得很快。
  高光远看着逐渐远去的清军,吐了口吐沫,说道:“就这样放他们离去是不是太可惜了。”
  “放心吧,汉王怎么会让他们这么轻易的就逃到草原,别忘了现在宣化、承德可是都在我们的控制当中,想在路上找点麻烦还不容易。”张修哲笑着说道。
  “汉王不是不想失信于人吗?”高光远听后瞪大眼睛问道。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张修哲听后笑着说道,然后朝着清军的方向追去。
  张修哲、高光远的任务便是盯着清军,不能让他们在直隶境内吓跑,虽然决定放走清军,可是也不能让他们把刚刚稳定下来的直隶给搞乱了。
  此时高鸿信已经进入了故宫,身后跟着手下的大将。
  高鸿信因为在后世去故宫浏览过,心里并没有觉得怎么样,只是觉得如今再来看着与后世相比有些新罢了。
  但他身后的众人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宫殿,一个个都像是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扯着脖子瞪着眼睛四处打量着。
  故宫在现在叫紫禁城,位于整个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公里,建筑面积月15玩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
  宏伟的紫禁城从明成祖朱棣与公元1406年开始建设,永历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
  在这个时代,普通人是不可能进入紫禁城的,就算是靠近都算是犯罪,因此也为这座城池围上了神秘的面纱。
  高鸿信与一种官员将领,走进了太和殿。
  太和殿是,便是人们俗称的‘金銮殿’,众人进入之后不由的眼前一热,不过谁也不敢妄动,高鸿信笑了笑走上了台阶,来到龙椅之前,伸手抚摸了起来。
  然后不客气的坐了上去,俯视这下面的众人,然后说道:“怪不得人们都喜欢当皇帝,这种俯视众生的感觉确实和醉人。”
  听到高鸿信如此说,乔同化最先反应过来,跪地说道:“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人也反应过来,跟着喊道:“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整个太和殿都回荡着众人的高呼之声,确实震撼人心。
  高鸿信就算心智再坚定也不由的失神,过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然后赶忙对众人说道:“众位请起。”
  众人听后这才纷纷起身,接着看着上面的高鸿信等着命令。
  “本王知道众位兄弟都盼着本王早点称帝,可是以前时机还不成熟,因此我才一拖再拖。而如今我们已经控制了大半个中国,并且攻入了北京,现在时机已到。”高鸿信笑着说道。
  “恭请汉王登基称帝!”众人听后那还忍得住,赶忙劝进道。
  “登基称帝是肯定的,可是却不能现在马上便称帝,还要将西安的官署搬迁过来,官员们都来了之后才能举行登基大典。并且别京城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处理,得花些时间处理一下。”高鸿信说道。
  “是!”众人听后松了一口气,很怕这次汉王再次拒绝。
  只要高鸿信能登基称帝,那么便少不了加官进爵,他们也都能封侯拜相了。
  高鸿信自然知道众人的心思,有些事都是心照不宣的。
  高鸿信接着问道:“城中现在怎么样了?”
  “回汉王,城中的残敌本来便很少,因此现在已经平息。另外,按照汉王的吩咐,以前清廷官员的府邸已经都控制起来了。”乔同化说道。
  
  第二百七十二章 登基
  
  更新时间2015…4…18 16:31:43  字数:2212
  高鸿信听后说道:“你们没有为难那些人吧?”
  “有汉王的吩咐,微臣怎敢,微臣只是命令士兵们把手起来,没有丝毫的无礼。”乔同化赶忙说道。
  “那便好,这些人虽然重量级人物,可是也是经验丰富的官吏,只要能归降,本王便不会吝惜官职,那帮本王带话给那些人。”高鸿信说道。
  “是,汉王!”乔同化应道。
  汉军攻占北京城,一石激起千层浪,大清被赶出了关外,以后整个天下便是汉军、楚军、吴军三足鼎立了。
  按照目前的形势来看,汉军实力最强,还占据了北京城,地势上居高临下,大有一举扫平天下的气势。
  而楚军稍次之,不过地域也是跨越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实力也不容小觑。
  不过此时在苏北地区,额勒登保大军还在,楚军与额勒登保清军的大战还在持续。
  吴军实力最弱,只占据两省之地,不过却距离实力最强的汉军要远,因此吴军到要比楚军淡定。
  汉军占据京城之后,高鸿信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着手首都从西安搬迁到北京。
  经历过上次迁都之后,汉军的各级官员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虽然工程浩大,可是到时没有出任何的差错。
  后宫诸人、官员来到北京城之后都有现成的住所,都是以前逃往关外的官员的宅邸,高鸿信大笔一挥便分发给了各级大小官员。
  这场浩大的搬迁不可能一簇而就,先过来的只是官员与后宫中的人。
  接下来汉军便要举行一场盛大的典礼,高鸿信的称帝大典。
  汉代和明、清两代是先继位再举行登基大典,因此高鸿信也因循下来,先经过官员的三次劝进,然后宣布称帝。
  不过在这之前官员们对国号起了争吵,一方咬定是汉,还有一方则认为不应该沿用以前朝代的国号。
  高鸿信有自己的想法,自然不会使用有明显民族主意色彩的“汉”做国号,不过没有一开始便说使用四个字的“中华帝国”,虽然高鸿信觉得这四个字说起来很霸气。
  而是定下国号为“华”,并且规定所有对外的文书当中都要使用“中华帝国”的全称,而高鸿信则成为中华帝国皇帝陛下。
  百姓平常可以称呼全称,也可以简称“中国”或者“华国”,不做具体限制。
  有了高鸿信的命令,再加上“华”字在中文的意思是“荣”,也是汉族的故称。
  从阴阳五行上考虑,华可以带包木德,而清代表水德,水生木在合适不过。
  众臣都没有异议,国号便定位了“华”。
  趁着这个机会,高鸿信还接着制定出了国旗,毕竟现在西方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旗帜,自己不弄一个以后交往也总会不便利。
  虽然官员们对这个旗帜不以为然,可是觉得也无所谓,就没有格外反对。
  官员们只要拿出国旗的方案便可以了,高鸿信最后选定一版。
  不过官员呈上的国旗都大同小异,都是龙旗,区别只是底色与龙的样式。
  高鸿信对此很无奈,仔细挑了挑,最终选了一个红底金龙的。不过这个方案上的金龙并不是很复杂的那种龙,而是一条有些抽象的龙,看起来很有美感。
  而且高鸿信还在这条龙周围加了两圈的星星,规定一个星星一个省级单位,每一圈最多有十个星星,如果超过三十个,则相应变为三圈。
  官员们对于国旗本来就不上心,自然高鸿信说什么就是什么。
  高鸿信之所以加那些星星,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汉军每占领一处地盘,建立了一个省级单位便会多一个星星,想想都觉得很爽。
  嘉庆十年的正月初一日(1805年1月31日),高鸿信的就任中华帝国皇帝的登基大典在紫禁城举行。
  二十五岁的高鸿信迈着稳健的步伐登上太和殿宝座的台阶,就皇帝位。宝座东侧案上陈放着即位诏书和皇帝玉玺,侍卫近臣分立太和殿内外,大殿前广场文武百官按文东武西原则,分班肃立。楚国、吴国,甚至朝鲜也派使臣前来朝贺,场面庄严、壮观。
  高鸿信穿一身明皇色的皇袍,上面绣着五爪金龙,端坐在龙椅之上。
  城外的礼炮大响,九九八十一声过后,高鸿信命边上的太监打开了长长的祭文,宫殿内外的众臣顿时全部跪下。
  这篇长长的祭文多是赞扬上天地恩德,以及华军顺从天意之举,小半时辰这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