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大洪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98大洪水-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管涌群等大小险情,优秀的洪湖儿女以坚定的信心,临危不惧,及时排除。如在八八潭出现了被誉为“湖北第一险”的特大管涌之后,燕窝镇党委书记朱忠柱第一个跳下潭水,率领大家奋力围堵。
  8月3日下午4点,洪湖长江干堤石码头王洲段1号鱼塘内发现两处重大管涌险情。石码头江段紧邻洪湖城区,全长7。7公里。有人曾说,荆州江堤险在洪湖,洪湖江堤险在石码头。因为这里主要是由于堤基砂基地段长,而且外无滩头挡水,堤内水塘密布,处理不及时就会出事,会危及洪湖安全,进而给保卫大武汉造成巨大压力。自7月4日以来,石码头地区已是第8次发现险情。这一天,险情通报以后,200名突击队员、600名民工紧急集合。指挥部决定先对险情实施三级导滤,外帮截渗控制险情。第二天,对险情进行围堰抽水反压处理。经过一夜的激战,一条长40米、宽 5米、高3。5米的外帮横空出世,护住了险堤。次日上午,邻近的新堤、茅江、乌林、老湾等4个乡镇的1500多名劳力扛着铁锹,赶来增援。8小时后,一个1800平方米的大围堰提前完工,历时33小时的突击抢险方告结束。
  8月14日下午2点,洪湖长江干堤高桥电排站引河内侧出现管涌。市委市府迅速调集民工400多人奔赴现场,与300多名空降兵一同投入战斗,经5个多小时激战,险情基本得到控制。
  嘉鱼决口
  7月5日凌晨,抗洪军民在距湖北嘉鱼四邑公堤余码头大闸下3公里处摆开了战场。7月4日,长江四邑公堤余码头大闸内外水位差达9。24米,离设计指标仅差0。29米,这时,大闸基础部位开始出现冒泡、渗漏等险情,如不及时排除,后果不堪设想。湖北省军区舟桥部队500名官
  长江第三次洪峰开始通过武汉,武汉关水位最高时达28。92米成为武汉 l33年以来的历史第二高水位。洪峰通过时,武汉沿江堤防安然无恙兵和咸宁军分区所组织的民兵连等共2000余人纷纷赶到现场,立即实施筑坝蓄水反压抢险。在似火的骄阳下,抢险军民在3米多深的余码河上筑起人墙,将成千上万个草袋装满土,然后运往指定地点。经过10多个小时的战斗,在120多米宽的余码河上,一道护闸土堤合龙了。险情得到了及时排除。
  8月1日晚8点30分左右,湖北嘉鱼长江决堤。这次大洪水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高水位持续不下。由于受下游洪水的顶托,洪水回落速度极慢。当晚武汉关水位自29·20米开始回落,在8小时内仅回落了25厘米。但即便如此,已经与洪水搏斗了整整一个多月的抗洪军民仍然感到可以舒一口大气。就在这时,紧邻武汉江夏区的湖北嘉鱼牌洲湾长江干堤因长时间浸泡突然溃堤。当晚8点左右,牌洲镇长江大堤合镇段在离堤底40米处出现一股强力管涌,约半小时过后,管涌处堤身开始坍陷,大堤顷刻间出现溃口,汹涌的江水从10米高的堤坝冲向江边的两座小镇:牌洲镇和合镇乡。
  晚上10点多,洪水涌到长江干堤沙湖闸堤段,不久,这两个镇几十平方公里的土地顷刻间成为一片汪洋。驻守在附近大堤上的解放军某部舟桥旅300多名官兵和某部高炮团100名官兵接到抢险命令后,还没有来得及赶赴现场,就被这无情的洪水冲散,堤上的七八辆军车也被冲进水里。5。6 万人被洪水围困。人们拼命向楼上躲,向树上爬,向高处跑,向一切可以逃生的地方跑。
  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省长蒋祝平和正在湖北检查防汛的水利部长纽茂生迅速组织部署营救被困灾民工作。
  晚上11点35分,舟桥旅先头部队从武汉赶到沙湖闸,12点,省公安厅消防总队突击队赶到,为救援工作提供近距离照明器材,营救工作开始,30艘冲锋舟、橡皮艇分赴各地营救。距离决口处最近的村庄是中堡村,当解放军乘坐六艘冲锋舟到达这个受灾最严重的村庄时,树上、屋顶上都是人,夜空里哭喊声响成一片,部分房屋和电线杆已经倒塌。营救任务非常重,难度相当大。
  8月2日凌晨2点30分,3架直升机出现在合镇垸上空,空投了两万多件救生衣。凌晨5点30分,广州军区增派100艘冲锋舟投入营救,空军某部数百名官兵紧急赶往灾区。6点,又有4艘冲锋舟投入营救,邻近的江夏、汉南、洪湖、仙桃等地大量民船也陆续投入营救。此时,长江主干堤上参加抢险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己达2000多名。下午2点,10 艘大驳船从溃口处进入垸内,转移被困群众。
  8月3日,救援工作接近尾声。
  保卫大武汉
  武汉市位于长江、汉水交汇处,在京广铁路线上,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其中汉口古称夏口,是我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交通地位极为重要。武汉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其中钢铁、机械制造、造船、纺织、化工、食品等工业非常发达。
  汉水属江、河、淮、汉四大名川之一,发源于陕西省皤冢山,叫作漾水,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注入长江,全长1532公里,是长江支流中最长的一条。汉水从源头到湖北均县丹江口为上游,丹江口至钟祥县中山口为中游,中山口以下为下游。汉水进入下游以后,河床上宽下窄,而且越下越窄,到汉口附近时仅100米左右,加上长江洪水的顶托,宣泄洪水的能力很差。尤其是到了夏秋季节,雨量集中,峰高量大,极易造成洪灾。旧时的堤岸可以说是“日费斗金,经不起西风一浪”,洪水一来,堤溃浪涌,形成三年两遇水灾的局面。据历史记载,从1822年至1949年的 128年间,就有65年汉水干堤或主要支堤溃口。以1935年7月的洪水为例,汉水干堤决口14处,湖北省从光化以下直至武汉,16个县市一片汪洋,淹没耕地670万亩,受灾人口370万,一夜之间直接在洪流中丧生8 万余人。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从1950年至1956 年6年中,用于汉水干堤修防的投资高达3000万元!
  正是由于这么一条经常肆虐的汉水,长江与汉水两水相遇,武汉在历年的洪灾中总是局势严重。这次长江的水位居高缓落,到八月中旬,汉江也进入主汛期,上游降雨频繁,丹江口水位突破汛限水位,被迫泄洪。这使得汉江下游,尤其是武汉的防汛形势极为恶劣。如8月10日,长江第四次洪峰刚过武汉,汉江入汛以来第一次洪峰就创历史新高,当晚就又滚滚而来。长江、汉江两峰一天内同时通过武汉的情况实属罕见。当时,武汉长江大堤在29米以上的超高水位已浸泡13天,极易出现重大险情。在湖北省防指下发的《关于做好汉江防大汛准备工作的通知》中,特别强调了东荆河下游的仙桃、洪湖以及汉江下游的汉川、武汉。
  在汹涌而来的洪水面前,每当洪峰一次又一次经过武汉关时,武汉军民始终以高昂的斗志巡堤查险。据《湖北日报》8月16日一篇报道说,守堤人员每10米一哨,在长江第四次洪峰到达武汉前的关键时刻,全市4300 多名市直机关干部全部上了抗洪第一线,当时全市曾发生过管涌的43个地方,都有市局级干部专人值守。这篇报道记录了当时武汉军民24小时日夜拉网式巡堤查险的一个场面:
  “13日深夜,记者驱车进入一条不眠之堤——武惠堤,明亮的灯光沿堤串珠,哗哗的水流拍击江堤,灯光水声中是满堤忙碌的身影。
  堤身上下,远远近近无数点点闪烁的‘萤火虫’特别引人注目,那是守堤人打着手电筒,在进行每隔30分钟的‘拉网巡查’。
  一个‘手电筒’走来。这是位黑黑瘦瘦的老同志,只穿件大裤权。他不愿有人干扰紧张的工作,拒绝了采访,左手拿着电筒,右手握根竹竿,又埋头沿着堤脚认真巡查起来。旁边有人告诉记者,他是洪山区老干部局局长李学武,身体并不好,已在堤上守了好多个白天黑夜了。望着老李渐渐远去的瘦小身影,记者心头好一阵感动。
  突然,一声女人的尖叫传来。原来是位中年妇女滑进了泥里,鞋进了泥水,电筒也丢在一边。发了一会呆,她一骨碌爬起来,又开始了巡查。
  每天晚上,不到20公里的武惠堤险段有近2000人通宵达旦轮流‘拉网驼巡查’。‘萤火虫’织咸密密的‘光网’,照着武惠堤的每寸堤段。“(原作者:《湖北日报》记者胡新桥,实习生梁晓莹)
  武汉的险段特别多。8月9日《湖北日报》以大块篇幅报道武汉军民万众一心排除险情,报道内容依次是:洪山,立体防守杨泅矶;黄跛,奋勇降服狮子口;桥口,抓紧抢筑东风段;江夏,勇守武汉第一关;汉南, “大员”联防苕窝子;新洲,协同作战保举水;武昌,官兵抢险中华路。8 月11日《湖北日报》在长江第四次洪峰通过武汉时做过《昨日,长江第四次洪峰通过武汉时》的整版报道,记录了四邑公堤居字号、汉南大堤复城垸、武昌中华路、汉口龙王庙、汉口武汉关、丹水池八厂联防、武惠堤肖家祠堂、新洲堵龙堤等险段当时的情景,并列举武汉这次十大重点险段分布略图。
  丹水池:
  7月30日,武汉丹水池堤段出现重大险情,事后防汛部门称其为“溃堤性险情”,属“浑水漏洞”,是自1954年以来,武汉长江干堤出现的最大一次险情。如果这处险情没有得到及时排除,附近的中南石化等数家单位的石油储备库、油罐可能会受到洪水的冲击,后果不堪设想。
  1931年的大洪水,就在7月29日,武汉关水位达27。21米,原丹水池美孚石油站附近,铁路103段路基被大水冲破约2丈,第二天五点,又被冲破7丈,10点,在溃口下约半里路的105段又被冲了一个260米的大口。随之而来的滔滔洪水,使汉口瞬间变成一片汪洋。
  历史的悲剧并没有重演。
  7月29日下午5点,在距当年大溃口约100米处的中南石化煤气站附近,发现管涌。经过260多人近1个半小时的战斗,险情基本得到控制。次日上午,人们在离管涌几米远的地方,发现直径约80厘米的涌水口喷出 1。5米高的浑水。抢险人员垒起一层层沙包,并将身子坐在上面,水柱却仍在一个劲地往外冒。抢险人员又在堤外及时找到了漏水的洞口,经过2OO0 多人的努力,耗用60吨沙石料,终于这个1954年以来最大的险情给排除了。在这次排险过程中老英雄王占成起到了关键作用,被有的媒体誉为 “王老汉救了大武汉”。
  龙王庙:
  汉口龙王庙位于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由两上急弯组成,承受着两江洪水的冲刷,而且江面紧束,由此造成激流正面冲击堤岸,在近岸处冲出一道深坑,最深处达47。5米,是长江的重要险段。龙王庙险段全长1080 米,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河床冲刷最深处达一19。5米,每到汛期,险情频频,素有“武汉防汛第一险段”之称,周恩来总理曾说:“武汉防汛最怕的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这里的险情万众瞩目,中央有关领导、湖北省和武汉市领导多次到龙王庙了解情况,慰问坚守在第一线的抗洪军民。8月 14日上午,江泽民总书记来到武汉,就专程视察了龙王庙和月亮湾两个险段。
  龙王庙大堤内侧由于水压太大,经常出现渗漏点,江水像大小不一的泉眼渗出,如果不及时控制,就会扩大造成危险。仅在7月25日至30日期间,就发现了25处泉眼,面积达200多平方米。就在这个险段上,传诵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坚守在龙王庙防汛抗洪的共产党员感到责任重大,他们在龙王庙险段闸口,竖起“党员生死牌”,在黄底木板上用红字醒目地写着“誓与大堤共存亡”的誓词,有16名来自区防汛办、区公安分局和市、区政府机关守闸党员的签名。此事一经传出,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在长达2500米的大堤上,25个闸口和10多个守险哨棚临时党支部、党小组纷纷仿效,相继挂出“生死牌”,形成一股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据了解,这块“生死牌”已经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作为这次抗洪抢险的历史见证之一。
  在这次大洪水中,军民严防死守,龙王庙险段安然无恙,江总书记在视察时称赞说:“这次抗洪救灾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也向全世界展示了这样一个形象,那就是: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月亮湾险段也是武汉堤防著名的历史险段,1954年大洪水时,这里水位是26。3米,当时有5个决口。在这次大洪水中,当最高水位达29米时,大堤仍然安然无恙。
  不仅是洪水,有时江面的大风也对抗洪构成极大的危险,出现浪坎险情。7月28日夜,长江与东荆河汇合处的150米乱泥湖堤段出现大面积浪坎险情。当时,大雨滂沦,雷呜电闪,狂风大作。江中停泊的五艘满载芦苇的大轮船松锚,直向北岸的江永堤扑来。大堤危在旦夕。600多名防汛队员经过6个小时的殊死拼搏,背水一战,终于保住了大堤,保住了堤下国家级开发区武汉开发区,保住了数十万居民的安全。
  汉水流域:
  汉水流域也险情不断。
  距武汉80多公里的汉川市汉北河(汉江的重要支流)入汛以后连续经历了几次特大洪峰。8月8日,汉北河第三次洪峰突如其来,水位以每小时 4厘米速度跳涨,下午6点20分,随着一声巨响,相当于一个蓝球场大小的民乐闸,一块高9米、宽23。6米的钢制闸门,挡不住特大洪峰和持续高水位的压力,突然扭曲变形,闸门撕裂。一时间,洪水以每秒400立方米的流量涌人汉川境内。民乐闸翻闸以后,汉川市电视台连续1小时播放紧急公告,要求疏散1万多村民。抢险人员将附近的4艘40一100吨的铁船装满砂石后沉人江中,并往河里抛投大量紧急运来的预制板、大石块。9日凌晨至下午之点,为了降低水流流量和流速,95辆装满砂石的卡车被推进江中。7位从三峡工地专程赶来的水利专家决定用钢筋与铅丝编成2。3米的铁笼子,然后装满石料,3个捆在一起往水里扔。经过一夜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