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大洪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98大洪水-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地专程赶来的水利专家决定用钢筋与铅丝编成2。3米的铁笼子,然后装满石料,3个捆在一起往水里扔。经过一夜的奋战,汉川市 6000名工人师傅赶出3000只铁笼,此外又从三峡紧急调来了900只。抗洪军民奋力将这些庞然大物推进河里,险情基本得到控制。参加抢险的部队官兵增加到3000人。其中驻河南武警部队1O00名官兵接到命令后,连夜急行军赶赴汉川。民乐闸被洪水撕得千疮百孔,洪水下泄引起内河渠道水位暴涨,汉川市区、汉川电厂面临被洪水淹没的危险。为舍小局保大局。指挥部果断下令向刁汉湖养殖区泄洪。区内5000多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 8月11日下午4点,经过周密的准备,截流总攻开始。100多辆自卸车鱼贯而入,连续向闸口抛投装满石块的5吨重联体铁丝笼。8月12日6点,随着1000多立方米石料的倾人,一道拦水坝露出水面。疯狂发作了80多小时的洪魔终于被锁住了。
  8月10日上午10点,汉江蔡甸水位窜至29。81米新高,石洋堤一副管经受不住高水位压力,破闸穿孔,汹涌的江水穿堤而过,直冲民房和良田。两位跳人江水查险的抗洪人员吴绍禹、余明武竞被漩涡卷人口径近1 米的到管,穿堤而出;其他用来堵塞副管的油桶、篷布、土包也被卷入管内穿堤而出。一路呼啸的洪水使附近村庄路断堰满,民房积水,一场深重的水灾即将发生。正在此关键时刻,石洋村五组村民肖小华拿出自家的渔船,装料沉水后堵在堤外的到口上,险情得到了控制。闻讯赶来的增援人员有1000余人,上万包土包和数十吨石料全部往险情现场传集。经过3个多小时的奋战,抗洪干群终于排除了险情。
  在鄂州水下排险
  8月11日,在鄂州昌大堤四房湾堤段,技术人员用测探仪发现了暗藏在水下的险情:大堤迎水面堤脚被湍急的江水冲出一条长100米、深3米的深坑。湍急的江水使处于江水下面24米处的深坑不断扩大,这使得迎水堤坡成为坡度比为1比1的陡坡,背水坡因此发生大面积散浸。如果不及时排除这一险情,长江大堤随时有可能出现溃口。昌大堤建在沙土基础上,是长江大堤上有名的险段。因此,早已精兵看守。险情发现后,湖北省领导、鄂州市领导立即带领24名专家火速赶到现场,立即调集10条船只抢运石料,对出险处紧急实施抛石填坑加固大堤迎水堤坡。在抗洪军民的奋战下,这个重大险情得到及时排除。有关专家说,大堤迎水的堤脚因江水长时间冲涮,极易出现如深坑、陡坡等暗藏在水下的险情,而且这类水下险情较难为人发现。在这次长江抗洪抢险中,抗洪经验丰富的沿江军民对水下排险预以特别重视。
  万众瞩目的九江
  九江境内的长江堤岸长151。9公里,保护着192万人口、165万亩耕地以及82个国有大中型企业,京九、合九、武九铁路,105、316国道。
  在6月份短短的10天里,九江雨情、水情连创4个“历史之最”:鄱阳湖人库流量超历史,6月份降雨量超历史,长江水位在20米以上的日涨幅超历史,长江水位22米以上持续时间超历史,九江市13个县(市、区、场)的248个乡镇受灾。鄱阳湖和长江洪水互相顶托,九江腹背受敌,成为江西省洪灾最重、持续时间最长的重灾区。九江的防汛形势异常严峻。江西省委省府向九江人民发出“誓与长江大堤共存亡”的战斗口号。
  江新洲:
  8月4日晚9点15分,九江市江新洲镇大堤决口。当天下午,江新洲洲头七组堤段发现泡泉。晚上8点40分,堤坝二坡台下陷。此时,抢险的劳力达200多人,村民们将一船蚕豆运到险段,在堤外抛蚕豆抢险。几分钟后,大堤裂开,洪水顺着裂口冲刷大堤,满载蚕豆的船被汹涌的洪涛冲向裂口。晚上9点15分,在翻船的同时,大堤溃决,当时,长江水位高达 22。95米。到8月5日上午9点,江新洲洲头段堤坝溃口已达300余米,围堤内一片汪洋,被淹的民房仅露出屋顶,部分水困群众尚在等待解放军的营救。
  江新洲是长江九江段江心的一个岛,东西长达17公里,南北宽为7公里,大堤长34。85公里,圩堤警戒水位19。50米,保证抗御洪水水位22。20 米。大堤溃决后,圩内的6。65万亩(其中新洲1。45亩)棉田全部被淹,倒塌民房50多栋,据当地的《九江日报》8月7日报道:“从4日21时 15分开始到6日8时,需要从圩内转移的8000多名水困群众,到8月6日下午18时,全部得到解救。”
  事后,九江市委、市府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立即成立市灾民安置指挥部,各项接运、接待、安置工作立即紧张展开。市区30多所大、中、小学连夜腾出教室、学生宿舍,作好一切接待安置准备工作;市交通局调动一切车辆井然有序运送灾民;市卫生局及时组织调配医务人员,组成灾民医疗小组跟踪服务;市民政局并为每个灾民发放一床草席、一条毛巾、一只桶子及其他生活用品。解放军和武警迅速出动250名官兵,投入41艘冲锋舟和快艇,进行紧张的营救工作。仅仅48个小时内,就有95个单位捐出大米、方便面、饼干、矿泉水等大量饮料食品,分头分发到灾民手中。
  防洪墙决口:
  8月7日下午:点45分,长江大堤九江段决口,滔滔洪水直接危胁着江西省的重要城市——九江市。那天中午12点30分,江西省九江市防洪墙经受了40多天的高水位浸泡,在城区以西4公里处发生基础渗水。下午 1点12分,九江城区西郊长江大堤4、5号闸之间突然有3个泡泉,一会儿工夫,这3个相距不到1米的鸡蛋大的泡泉突然又汇涌成一条直径约1米的水柱。只那么不到半小时的工夫,长江干堤裂开了一道口子,汹涌的江水顿时喷涌而出。抗洪军民随即把一辆五吨卡车推人决口处,卡车立刻被冲出堤外。下午2点多,一艘满装着135吨石块的驳船执行沉船任务,准备以其巨大的体壳堵住决口,然而,被压抑了40多天的长江之水竟然轻松地把这个庞然大物冲开。形势十万火急,不到五公里的地方就是九江市区!
  最初发现险情的是3名在大堤上巡查的战士。解放军某炮团数百名官兵闻讯在10分钟内即赶到现场抢险,但此时靠简单地用草袋堵截已难以奏效。南京军区赴九江抗洪抢险部队指挥部火速调遣一批批部队向决口处移动,军区司令员陈炳德、政委方祖歧要求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堵住决口,同时要求在市区西部构筑第二道防线,坚决要把洪水挡在九江城区外面。顷刻间,闻讯而来的解放军、武警、公安民警以及当地干部群众计2000多人。下午3点40分,决口已被冲开了约30米宽,此时一堵水泥挡水防洪墙经不住洪水的冲击,4米宽的水泥墙齐唰唰地倒向江水,决口迅速扩大到约50米,后来决口一度被冲到80米,堤内堤外有7米多的落差。
  消息传到北京中南海,江泽民总书记十分关注,亲自打电话给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指示要及时调遣部队增援九江。
  8月9日下午,正在湖北省检查抗洪抢险工作的朱溶基总理,又迅速赶到九江市抢险现场,站在被堵住的大堤决口旁,举起双手,对大家说: “拜托同志们,谢谢同志们!”
  决口当晚10点,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从湖北长江抗洪第一线赶赴九江抢险堵口现场,与江西省市领导共同研究堵口措施。
  决口合龙的第一步是沉船。下午5点,一艘满载1600吨煤的驳船被拖到决口外围,这艘长约80米的大船在众人的期待中沉人江底,水势立即有所缓解,此后先后有7艘铁壳船、机轮船形成“品”字形分别沉到煤船两侧,围在决口外围,成半圆形。湍急的洪水到此基本得以控制。
  决口合龙的第二步是投石。在这些沉船的外围需要楔入钢管,然后往下投砂石。福建武警某部师长黄谱忠师长发现了一种有效的投石方法:用钢条焊成长方体的方框,用石块装人方框后投入江水中,这样石框便会稳稳当当地扎在江底。原在永修县担任保卫京九线的武警某部1200名官兵经过数十小时的奋战。仅8日一天,抢险部队在炎炎烈日下背负百十来斤重的麻包,浑身汗如雨淋,先后有20多人因脱水和疲劳过度昏倒。8月10 日,这道围堰基本形成,江水被挡在围堰之外。
  就在武警官兵在抢筑围堰的同时,中央军委紧急调遣北京军区某集团军200名特种兵,他们当时在湖南参加抗洪抢险,还没有来得及稍事休息,就在俞森海少将带领下马不停蹄地于8日晚11点40分飞抵现场。这支部队在决口合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1996年河北抗洪抢险过程中,他们曾创下制服164米决口的纪录,获得抗洪抢险一等功连、一等功营等荣誉,多次转战大江南北,帮助抗洪抢险。他们在副军长俞森海的指挥下,提出在决口内侧建立围堰、抵御洪水。他们未到现场后迅速运用这支部队两年前自己发明的“钢木上石组合坝封堵技术”,制定了有效的堵口方案。7月底,在湖南安乡县的一个大垸出现100多米决口时,这支部队曾用这项技术与当地军民奋战4昼夜,决口南北两端共推进42米,有效地减少了洪水入境的流量,为安乡县大堤的加固争取了时间。这次他们在九江抢险现场,在决口的一侧堤坝上楔人钢管,扎成方形的钢架,以此为依托,钢管向决口的另一侧全方位地延伸,在洪水中搭铁架,竖木桩,再筑堤坝。到8月10日下午3点,他们架起了一座特殊的“钢架桥”。与此同时,南京军区某集团军“红军团”近2000名官兵奉命驰援九江,于8月8 日下午3点赶到决口现场,立即投入战斗。他们的口号是“血肉之躯筑长城,报答老区养育恩”。
  决口合龙的最后一步是抛石。就是要在这座“钢架桥”中投石。8月 12日下午4点25分,江西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九江长江大堤抢险指挥部总指挥黄智权一声令下:“堵口合龙现在开始!”在场的数千名官兵群情激昂,迅速投入合龙战斗。在这里抢险的南京军区某集团军、北京军区某集团军、武警8711部队、武警江西总队,你追我赶,扛草袋、搬石块,对最后5米宽的龙口,进行了2小时的轮番封堵。到下午6点30分,经过 5000多名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五天五夜的殊死搏斗,九江长江大堤决口胜利合龙,滚滚洪水被制服了。肆虐不驯的洪水终于在英勇的抗洪军民面前低下了头。
  合龙之后,北京军区某部抗洪官兵继续作战,又用20小时补好所有小的渗漏。另外,在决堤后不到二小时,3万余名解放军与当地群众在城西龙开河河床展开另一场战斗。他们在这里筑起九江市的第二道防线,经过28 小时的奋战,在龙开河上崛起了一道长1000米、高一米、顶宽4米的大堤,抗洪军民完成搬运土石方达3万余方。
  鄱阳湖的水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古称彭蠡、彭泽、彭湖,后因湖中有鄱阳山而改作现名。该湖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淡水湖,纳赣江、抚河、信河、修河、饶河等五大支流,以及博阳河、西来河水,调蓄后经湖口汇人长江,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涉及九江、上饶、南昌等地区11个县(市),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湖区人民筑堤围垦,修建灌溉和排水设施。这种围垦区,江西叫“圩”,也就是两湖地区所说的“垸”。与洞庭湖不同,鄱阳湖只有一条狭窄的水道通江,除湖水来量转枯而长江洪水特大江水倒灌人湖外,一般情况下都是湖水外泄。
  但是,自6月入汛以后,受长江九江段持续50多天的超历史高水位影响,鄱阳湖面临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江
  九江市防洪墙堵口围堰合龙处示意图水倒灌入湖现象严重。江水对湖水产生了巨大的顶托作用,引发了洪灾。鄱阳湖1000多公里的大小圩堤险象环生,仅湖口、都昌两地受灾人口就达到47。59万人,许多地区成为一片汪洋。如湖口位于长江与鄱阳湖的交汇处,三面环水,背靠石钟山,一旦发生水灾,这里首当其冲,鄱阳湖水位的细微变化都会对湖口造成明显的影响。1998年这个夏天,当地居民说,这是解放以来当地最大的一次水灾。
  保卫大京九
  8月1日早晨,江西九江的水位再次回到历史最高值23。01米。受江水顶托,鄱阳湖水位难以下泄,滨湖数千里长堤四处告急。
  与此同时,庐山上冲下的洪水又使市区西侧的八里湖水位继续上涨, 50万九江人民的生命受到了威胁。洪水滔滔,处于南昌与九江之间的永修县已有几座小圩被冲垮,直逼关键的郭东圩,距京九线最近处只有十多米。
  穿过永修县境内的京九铁路有10余公里,永北圩与郭东圩将铁路围住,一起把修河水挡在堤外,两条圩堤内铁路长度10公里。修水与潦河的洪水自西汹涌而来,威胁着永修县城和京九线。永修县上万名干部群众日夜守护在这里。永修县的堤防是按50年一遇的标准修建,现在遇上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堤防频频出险。郭东圩堤上出现一道裂缝,最宽处达0。33 米。抢险突击队闻讯赶来,全力堵裂,至8月1日夜10点,投石150余方,控制了这道裂缝,保住了京九铁路和永修县城。
  8月1日凌晨,永修县东部的三角圩溃决,3万人被洪水围困,6。6万亩农田被淹,而由于洪水长时间浸泡,永北圩也连连出险,堤背渗水。赶来的抗洪军队连续作战,一一排除险情。
  安微、江苏昼夜守堤
  长江在江西湖口接纳鄱阳湖水系的来水后,流过小孤山,便进入安徽的皖中平原;流过马鞍山,便进入江苏境内。流经皖中大地的长江干流约 400公里。长江北岸是安徽的主要农业区,也是洪灾频发地区,主要堤防有同马大堤、无为大堤。
  入汛以后,两省制定了严密的防汛抗洪责任制,组织大量的劳力,军民共同守堤查险,昼夜不止。在安徽同马大堤附近的一些圩堤上,面对一次次的管涌、漫顶、坍塌等险情,解放军与当地干部群众团结协作,及时消除隐患。
  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