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大洪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98大洪水-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喘口气,就马上与指导员姜伟及另一名战士黄磊冲向王家。
  大雨倾盆,洪流汹涌地灌进王家屋内,水深已达1。5米,李佳琪率先冲了进来,背起老太太就走,一直送到院外20米处的安全地带,转身又和战友火速冲回去,救出了两个孩子。之后,他又一次次冲回屋内,抢搬出电视机音响、冰箱等贵重物品,十几分钟内竟连续往返了7次,李佳琪和战友们已经累得直不起腰来了。
  在王家院内有一堵砖墙,外侧堆着一个单位的几十吨煤,在大水和煤的巨大压力下,砖墙摇摇欲坠,随时都可能塌下来,而墙下又正是往外救人运物的必经之路。当李佳琪准备最后一次冲进屋内取回孩子挂在墙上的书包(孩子明天就要开学)时,王仁昌看到砖墙有倒塌的危险,极力劝阻他放弃。可是当李佳琪看到孩子那求助的眼神时,谢绝了劝阻,毅然返回屋内,取出了书包。当他经过那堵砖墙时,悲剧发生了。只见高大沉重的墙体轰然一声倒塌下来,李佳琪被砸倒在一片砖石之中……
  40分钟后他在医院永远停止了呼吸……
  大地无言,老天坠泪。战友们和被救群众一遍遍呼喊着李佳琪的名字。
  20多万白城市民安然度过了这次洪灾,无一伤亡。然而3天之后才年满18岁的李佳琪却离开了他挚爱的白城市民。他牺牲的第二天,支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15日中共吉林省委授予他“抗洪勇士”光荣称号,武警总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将星闪烁
  7月3日6时30分,空降兵某部副部队长李家洪少将奉命率1770余名官兵奔赴监利投入抗洪抢险斗争。这是他进入90年代以来第七次带领部队执行急难险重任务。20多天来,他顶狂风暴雨、战酷暑,运筹帷幄,亲临一线,指挥部队先后战胜了三次长江洪峰,降服了46处漫堤,为确保荆江大堤长江干堤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立了功。
  7月5日19时30分,保护荆江大堤的监利县洲围堤庙岭段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管涌重大险情。刚刚从三洲围堤指挥枪险归来的李家洪接到报告后,不顾6个多小时水米未进的饥渴,立即带领战斗力最强的空降兵某团 “上甘岭特功八连”、“红九连”等单位的400多名官兵奔赴险点。李家洪刚一上堤,调查水情,立即开始紧急抢险,并立即命令营长文东带领30 多名党员跳人江水中筑起人墙挡水护堤,八连连长卢伟华带领20名水性好的战士潜入水中用沙袋塞堵漏洞;安排教导员庄政带领100名官兵组成突击队,肩负起从堤脚外背运沙土的任务。抢险战斗瞬间打响,李家洪投入传递沙袋的战斗之中。干了一个小时以后,赵县长把他从泥水中拉出来,劝他说:“你当将军的指挥指挥就行了。”他却说:“我是指挥长,也是战斗员,光指挥不战斗怎么能行?”官兵与群众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共搬运沙土1000多立方米、60000多袋。
  次日,县委、县政府在庙岭召开嘉奖慰问大会,赠送官兵1500双解放鞋和一面锦旗,锦旗上书:“神兵天降,化险为夷”。
  7月15日21时10分,石首市天心洲漫溃,1800多名群众被江水围困。李将军立即带领道桥连57名官兵、10只冲锋舟前往营救。夜深雨急,微弱的手电灯光只能照见奔腾的江水。冷不防,站着指挥的李将军被空中树枝一碰,一头栽进正在行驶的冲锋舟舱里,随行的人员要求“开回去,不能让首长去了。”他还是那句话:“不要管我,救群众要紧。”就这样,他一直坚持指挥了12个多小时,与官兵共同从深水中救出了452名体弱老人和妇女儿童。
  作为一名将军,他亲临前线,指挥抢险,并与官兵一同作战,丝毫没有一点架子,他威武,可以降服洪水,他慈爱,可以爱兵如子。这样一位将军,在抗洪一线的大军中,为广大官兵树起了一面鲜艳的大旗。
  “抗洪司令”
  张司令员已年过半百,身材魁梧,古铜色的皮肤配上
  身迷彩服,显得格外精神,凭着10多年的抗洪经历,人们都说他是一位老防汛,称他是——抗洪司令。进入汛期,黄梅县连降暴雨,灾情严重,全县沉圩10多个,73。9万亩的低洼农田被淹,经济损失达亿元,7 月上旬长江水位又以每天0。6米~0。8米的速度上涨,形势十分严峻。老区的灾情、汛情紧揪着这位“老兵”的心。从这一天起,张司令员的足迹就踏遍了黄广大堤的每一处险工、险段,巡堤查险,指挥黄梅民兵抢险突击队员奋勇抗洪。他告诫县、乡(镇)各级党政领导,黄广大堤是黄梅县人民的生命堤,也是保卫京九铁路的动脉堤,一定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组织好成建制民兵投入抗洪抢险战斗,现在正是锻炼和考验黄梅民兵的时候。民兵散则为民,聚则为兵。张司令员铿锵的话语,与其说是一种期望,不如说是一道紧急命令。县人武部立即按预定方案,迅速组织15个共1570 人的民兵抢险突击队,火速奔赴黄广大堤,投入到紧张的抗洪战斗。
  7月3日凌晨,小池口长江水位21。92米,超警戒水位2。42米。离京九线不足3公里的黄广大堤滨江圩横坝头发生险情:长40米的堤段在长江巨浪的冲洗下,出现大面积滑坡。险情迅速传到县防汛指挥部。刚巡堤归来,彻夜未眠的张司令员闻讯后,仅仅15分钟,就赶到了横坝头。他往风雨飘摇的横坝头险段上一站,惊慌失措的人们像吃了颗定心丸,平静了许多。他大手一挥:“一排取土,二排垒袋,三排跟我来!”并猛然举起木捶,在恶浪滔天的岸边奋力挥捶打桩。顿时,抢险阵地一片沸腾。150名民兵抢险突击队员摆开了战场。30个民兵纷纷跳人水中用血肉之躯织成一道人墙,其余突击队员扛的扛,背的背,垒的垒。碗口粗的桩一根根打下去,装满碎石泥土的编织袋层层垒起来。经过6个多小时苦战,一道新的 “长城”卓然耸立起来,大坝保住了,长江大堤保住了,京九铁路保住了。
  他是一位防汛行家,在14年的防汛抗洪抢险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96年在浠水永固大堤抢险战斗中,指挥抢险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创造了长江防汛史上罕见的奇迹,立下了赫赫战功。现在他昼夜辛勤地巡堤查险,闭眼就能点出黄广大堤有多少重点险工、险段。
  7月6日深夜,黄广大堤上哨棚密布,灯火点点。张司令员带领机关干部上堤查险。他时刻警惕地监视着黄广大堤。零点30分,张司令员查巡到刘佐乡堤段,乡武装部长占国松正组织民兵进行“拉网式”查险。张司令员又跟上来,叮嘱民兵连长和几位民兵要细心观察散浸管涌点,发现有浑水立即报告。夜已深了,他见有些民兵、群众实在太困乏了,耐心地告诫他们千万要警惕,丝毫不得松懈,要做好抗长汛、抗恶汛的准备。
  这天晚上,张司令员沿江堤查巡了5个乡镇的42个哨棚,当他回到小池防汛指挥部时,时针己指向凌晨4点30分。这是张司令员第23次昼夜查堤。在近13天时间里,这位不知疲倦的“抗洪司令”徒步巡堤达283公里,哪里任务最繁重,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出现险情,他就指挥在哪里。如今,他仍精神抖擞地战斗指挥在黄广大堤上
  抗洪老兵
  在皖江抗洪抢险大堤上,有一位身着迷彩装的老者,哪里有险情就在哪里出现。老百姓说:他来了,我们就放心了。他就是安徽省军区即将退休的司令员沈善文。他自己却说:“我只是一位抗洪老兵。”
  在省委召开的紧急防汛会议上,沈善文立下了“军令状”:“请全省人民放心,大堤出了问题,我就不回来了!”这是一位年届花甲的老将军对安徽人民的承诺,也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兵对肆虐洪水的庄严宣战。
  沈善文在长江沿岸己战斗了近40个春秋,对付长江洪水,他有一肚子的经验和体会。7月26日,他从军区开会一回至“合肥,就和政委胡道仁连夜召开紧急常委会,第二天一早,他就率领连夜抽组的省军区350人的突击队,奔赴机阳大堤。由于连日暴雨,位于大堤外侧的高沿圩堤已经浸水。将军和战士们放下背包,饭也顾不上吃,便投入了抢险战斗。狂风恶浪不甘示弱,想法在和战士较劲,50多公斤的草包放下去很快就被风浪卷人江中,变得无踪无影。紧要关头,沈司令员让打桩队将木桩一根一根打入水中,再填入草袋,经过5个多小时的顽强战斗,一道长4000多米,高 1米的子堤赫然立于高沿圩上,骄狂的洪水被制服了。
  在沈司令的衣兜里,有一本淡黄色的笔记本,身边的人都知道,这个本子非同寻常。它是沈司令对400公里皖江大堤每一处险情险段的详细记载。是沈善文昼夜在大堤上获取的第一手资料。7月31日,他根据水位变化和堤防情况,推测堤外的江心洲危在旦夕,他担心江心洲内的群众没有准备,便冒雨乘上快艇,率部队迎着巨浪直奔江心洲,一家一户地敲门,动员大家赶快转移,硬是连夜把老弱病残转移到安全地带。
  第二天一早,圩堤溃破,江心洲便被洪水吞没……
  已患多年糖尿病的沈善文,在大堤上干一会儿,就会心慌冒汗。大家都劝他下去休息一会儿,可他总是用手抹一把汗水,从兜里取一片药吞下,继续奋战在人群之中。8月8日,距广济圩大堤500米远的一片稻田里,突然出现管涌群,400平方米之内多处冒水,立即成为一个巨险点。险情发生仅18分钟,沈司令员就率领部队赶到现场,顷刻间,将军与士兵便汇入了抢险的人流之中,装沙、扛包、导渗,经过两个昼夜的奋战,惊动了省和国家防指的管涌群被制止了。
  沈司令在大堤上的日日夜夜和一举一动,犹如一道无声的命令,影响和带动着数十万抗洪大军。宣布退休的军队干部,主动来到大堤了;刚刚确定转业的退役军官,重新穿上了军装,自觉赶到大堤;因病住院治疗的官兵,纷纷提前出院,跑上了大堤;许多休假探亲的安徽籍官兵,也放弃了假日投入到抗洪队伍之中……
  盛赞子弟兵
  日夜奋战在长江中下游两岸的及嫩江、松花江的10余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牢记我军根本宗旨,以自身顾大局、讲奉献、守纪律的模范行动,赢得沿江各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把灾情当军情,视洪水为命令。今年长江汛期一到,沿江驻军各部队就立即调整工作部署,全力以赴投入抗洪防汛。随着长江洪峰一次次到来,从军委、总部到各大单位领导和机关,密切关注汛情变化,又及时调整制定了多种应急方案。多位将军和官兵一样,日夜防守在沿江数百个重要堤段上。他们与地方党和政府密切配合,率领部队招之即来,战之即胜。
  千里江堤鏖战急,血肉之躯驯洪魔。成千上万抗洪将士以鲜血和汗水实践着自己无私奉献的誓言。从洞庭湖到鄱阳湖,从荆江大堤到九江两岸,不论暴雨倾盆还是骄阳似火,官兵们哪里有险情就出现在哪里,堵溃口,制“管涌”,抢脱坡,救群众,夜以继日,拼死奋战。据有关部门统计,抗洪大军中有近1/4的官兵家中受灾,他们不顾家灾守大堤;有的官兵家中亲人被洪水冲散,他们暂忘忧伤救群众。高温酷暑加上洪水浸泡,烂裆生病的官兵在各部队都有发现,但他们仍忘我拼搏在抗洪第一线。由于嫩江、松花江的洪峰流量也早已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并且,整个流域普遍遭受强降雨,所以造成洪峰消退时间长,这为防洪官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现在,嫩江及松花江夜间的水温已降至十摄氏度左右,温度偏低,已影响了官兵的身体健康,但是广大官兵仍然奋战在大堤上,没有一人叫苦,没有一人后退,出现险情,毫无顾忌地跳到水中,筑堤固坝。尽管如此,我们的子弟兵斗志高昂,按照江总书记的指示,决战决胜。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抗洪抢险,进一步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我们民族在五千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战胜过无数灾难,创造过无数奇迹。今天,我们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改革开放20年来形成的强大物质技术基础,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长期努力建设起来的水利工程体系,有抗洪抢险前线数百万军民的团结奋斗,有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同胞的大力支持,我们一定能够夺得抗洪抢险的最后胜利,也一定能够以抗洪抢险精神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战士日记
  7月26日星期天晴转多云
  凌晨1点半,连长把我们从熟睡中叫醒,要我们立即打好背包,准备好个人生活用品,说是等会儿就要去湖南岳阳抗洪抢险了。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心里确实矛盾了一阵子。怎么办?昨天下午接到妈妈发来的“家遭水灾,妹妹失散,速归”的电报后,我的心都快要碎了。连队当即给我打了探家报告,我也恨不得立即飞回去找到失散的妹妹。现在部队马上就要出发了,是去还是不去呢。我想,这个时候家里确实需要我,但灾区人民群众更需要我们部队去解救他们的困难吗。想起前年到岳阳华容抗洪救灾 时看到父老乡亲受灾的情景,我的心里就感到难过。经过考虑,我谢绝了领导和战士们的劝阻,立即给家里回了一封短信:爸妈,请原谅,我不能回来找妹妹了,灾区人民正需要我啊!
  班长 雷炳明
  7月28日星期二雷阵雨
  经过近一昼夜奋战,到今天上午为止,我们终于完成了3。5公里长的子堤构筑任务。
  午饭后,突然下起了雷阵雨。何团长要求每个连队立即上大堤帮灾民搭建简易棚,解决受灾老乡的房子倒塌后没地方住的困难,希望我们能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坚决完成任务。
  5分钟后,连长带领我们火速赶到大堤上。这里,雨下得正大,许多老人和小孩全身都被雨水淋湿了,站在雨中瑟瑟发抖。看到这种情景,许多战友都流泪了。战友们立即脱下雨衣披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