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狙击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抗战狙击手-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圆柱体的铸铁弹身,在空中划出了一道弧线。
  接着,他抄起了步枪。
  这时的鬼子炮兵阵地已变了模样。
  由于日军的炮位彼此间拉开一定的距离,因此飞机的撞击并没有一下子完全摧毁整个阵地。
  但是显然,它把一些无形的东西粉碎了。
  两个军帽被气浪掀跑了的鬼子炮兵,僵僵地站在那里,眼睛直勾勾地瞪向半空,好像还是无法相信发生了什么。
  几个浑身血污的日本兵,瘫在地上嚎着,手臂不时地向空中无力地挥着。
  一个家伙蹲在边上,抱着他的战友。
  他的这个同伴,身上还相当齐整,只是脑袋变成了瘪掉的鸡蛋——被飞机爆炸后飞出的碎片击中了。
  更多的土黄色身影在跌跌撞撞地跑东奔西,手忙脚乱。
  萧剑扬用枪膛里剩下的一发子弹,飞快地打倒了一个似乎正在梦游着的东洋兵,然后迅速地把最后的四发子弹压进了弹仓。
  此刻的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盘算先打哪个后打哪个了。
  血在他的身子里变成了流动的火炭。他几乎是凭着本能来捕捉猎物,瞄准、击发、拉枪栓……再瞄准、再击发、再拉枪栓……
  还没等日本人从混乱中缓过劲儿来,他就一口气打完了那四发子弹。
  当他沿着那条废弃的沟渠悄悄爬走的时候,身边只剩下了最后一颗从鬼子那儿缴来的手榴弹。
  (二十二)
  天快黑的时候,萧剑扬从他藏身的一块棉花地中钻了出来。
  太阳好像也被一天中持续不断的战火折腾累了,跑到地平线下面找地方歇着去了。
  可这被晚霞笼罩的大地上,枪炮声依旧不断。
  萧剑扬喝光了水壶里的最后一口水,感觉人精神了一些。
  离开那个鬼子炮兵阵地之后,由于身上已经没有子弹了,再加上人很疲倦,他没再往别处溜达,而是找了片比较茂密的棉花地躲了起来,等着天黑。
  那剩下的一颗手榴弹,是为了在最后关头用的。
  拄着步枪站起来的时候,左臂的伤口猛地疼了一下。这人紧张的时候不觉着,一放松下来就感到不好受的滋味了。
  “是该归队啦。”——他对自己说。
  他把步枪背在肩上。尽管已经打光子弹了,但三尺来长的枪身还是显得那么有生气。
  胡桃木的枪体贴着自己的身子,让他觉着非常的亲切。
  突然,他记起自己忘了做一件事,于是又把枪放下来,然后从左胯上的刀鞘里拔出刺刀,接着整个人也坐下来了。
  他准备在枪托下方补上后来的几条刀痕。
  起风了。带着暑气的晚风撩动他身上残存的草叶伪装。
  他一下子想起了不久前的情景——
  那架负伤的中国飞机从他的头顶掠过,双翼激起的气浪扑打在他的头上、身上。
  他慢慢停下了手里的活儿。
  萧剑扬重新站起来,收起刺刀。
  数目已经不重要了——
  打就是了,直到打光子弹,或者打光鬼子。
  他背好枪,朝西面偏南的方向走去。
  晚风吹过他破碎的军衣。残霞的血色浸透了他满是泥土的面庞,并且渗进他的眼里。
  远方,炮火正浓。
  第二章 南京外围
  (一)
  日本人的飞机消失在灰色的云层中,弟兄们从路边的田里爬起来,继续向西走。
  萧剑扬一面在队列中赶路,一面拧着军装的下摆。
  刚才忙着躲敌机,脚下没留神,半个身子滑进了一个小水坑。结果,蓝灰色的棉军衣上,整得又是水又是泥。十一月的冷风贼溜溜地吹过来,他不禁打了个冷战。
  队伍沉闷地行进着。离开上海已经十来天了,大伙儿基本就沿着这条叫做“京沪路”的灰带子向西撤。
  据说这条路走到底,就是那座用石头砌起来的首都———南京。
  此时萧剑扬脖子上的无边领章,已经是一条蓝杠加一颗三角星。话说起来,他的这个下士军衔,也是师长王耀武亲自提的。
  那一晚他从鬼子战线的后方摸回来,天亮之后在罗店的西面找到了自己的队伍。当时51师奉命后撤到施相公庙一带,构筑工事,坚守不退。
  回到部队后,萧剑扬把从鬼子军官身上搜来的那张军用地图和几份文件,交给了担任代理连长的一排长。
  当天下午,来了个传令兵,叫他到营部去一趟。
  他钻进营部的掩蔽所,发现师长、团长竟然都在,赶紧立正敬礼。
  这天,正好51师师长王耀武在305团团长张灵甫陪同下,来1营的前沿阵地查看布防情况。
  此刻,他走到年轻的上等兵面前,手里抓着一张地图和几份文件,眼里满是笑意:
  “好小子!你弄到的这些东西,顶得上两个团的人马!”
  萧剑扬轻轻地咧了下嘴。不知怎的,他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王耀武当即下令,将上等兵萧剑扬提升为下士,另外发奖金一百元。
  接着,他又问了问得到这幅地图前后的经过。萧剑扬大概地讲了讲自己在敌后的遭遇。
  王耀武听得很仔细,还不时点一下头。这名普通士兵的经历,似乎给了他什么启发。
  一旁的张灵甫倒是不作声色。
  送走了师长之后,他又返了回来,上下打量了萧剑扬几眼,然后从自己的警卫班里喊出了一名中士:
  “你,在战壕里跟他两天,除了拉屎之外不许离开半步!”
  一边说着,他一边从衣兜里掏出个土黄皮子的小本本,递给这名中士:
  “你给他记着,他每打倒一个鬼子,就记一笔。我倒不信,这个新兵蛋子的枪法有那么好!”
  那个弟兄接过本子,塞进衣兜里,敬完礼,正准备跟着萧剑扬出去,张灵甫却又把他叫住:
  “记着!他每打倒一个鬼子,你要仔细瞅着,要等半根香的工夫那家伙还没动静,才算打死。如果……”
  他略微寻思了一下,接着叮嘱:
  “如果那家伙是被拖走的,也算打死;可如果是给架着走的,就只能算是打伤。打死的,你在本子上画个叉;打伤的,你就画个斜杠杠。明白了吗?”
  此后的两天中,无论萧剑扬在战壕的什么地方,屁股后面总跟着那个团长派来的中士。这位弟兄时不时地掏出团长给的小本本,嘴里还叼着个铅笔头。
  两天过后,那名下士把小本本交还给了团座。本子里歪歪斜斜地画着12个“×”、7个“”。
  他还向团座报告了一句——
  由于很多时候仗打得实在太凶了,下士萧剑扬还有不少的射击战果没法子得到确认。
  (二)
  第三天晌午,一批增援的后续官兵补充进了51师的战斗序列。同时,上面传来了师长的命令:
  一线的各部队,抽调精悍的弟兄组成“袭扰队”——每队12人左右,配备一挺捷克造轻机枪,两支“花机关”。其余队员人手一支中正式,随身备弹两百发,胸前背后各4枚木柄手榴弹。
  为了加强近战中的火力,每名队员都配了一把自来得手枪。
  此外,每支“袭扰队”都编入了一名枪法出众的弟兄。
  【自来得手枪——就是驳壳枪。当时在中国军队中,这种手枪装备得相当普遍。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军队的精锐部队中(如87师、88师),连轻机枪射手都往往配发有这种手枪。】
  王耀武下这道命令,是经过一番考虑的:
  刚到淞沪战场的时候,他曾下令组织过“奋勇队”对日军进行攻击。
  这种战法尽管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由于常常是“以强攻强”,自己方面的损失也很大。每次出击,活着回来的“奋勇队”弟兄寥寥无几———典型的“伤敌一百,自损九十”。
  那天听了上等兵萧剑扬的一番叙述,再加上这几天来的仔细观察,他意识到了一些情况。
  看来日军由于攻击进展过快,造成战线不严密,各部队的间隙比较大。这样一来,可乘之机就出现了。
  因此他下令组织精干的“袭扰队”,趁暗夜渗透进日军的战线,袭击鬼子防备松懈的软肋。
  在命令中,他特别强调了2条:
  一、以强攻弱,欺软避硬。
  二、绝不恋战,该撤就撤。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51师的“袭扰队”频频出击。
  在实战中,他们时而一支人马单独下手,时而几支队伍协同动作,能打则打,打不了撒腿就溜。
  几仗下来,弟兄们的伤亡不大,战果却不俗,从不空手而归,每次起码带回一挺歪把子机枪、几支沾着血污的三八大盖。
  下士萧剑扬自然是“袭扰队”中的一把好手。
  “袭扰队”的屡屡得手,让全师上下士气大振,仗打得越发起劲儿。
  一来二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1师在淞沪战场上打出了名气。
  10月10日“双十节”那天,上海滩鼎鼎大名的《申报》不但刊发了报导51师战绩的文章,而且配发了一张照片。
  照片的内容,是51师在多次战斗中从日军那儿缴获来的战利品,高高低低的一大堆。
  作为带兵的人,王耀武很会抓机会鼓舞部下的士气。他当天就派副官带了十来个兄弟,从北郊的施相公庙赶到市区,大批收购当日的报纸。
  国币四分五厘一份儿的《申报》,一气收购了万余份儿,然后把这些还带着油墨香的报纸带回阵地,不管识字的还是不识字的,每名军官、每个士兵人手一份儿——看不懂字可以瞧照片嘛。
  这一下子,全师上下的心都像被点着了一样,参战一个多月来的疲劳与伤痛都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萧剑扬是班里为数不多的几个识字的人之一,这要归功于早年他爹供他念的那几年书。
  在泥湿的战壕里,他捧着报纸,一字一句地读给其他的弟兄们听:
  “……我驻守该处之王师(即51师),自本月1日起至5日止,无日不与敌浴血混战中。敌伤亡重大,我军乘敌顿挫之余,自5日晚起全线反攻,连夜予敌以奇袭,乘风雨黑暗之际,力求接近敌阵,以手榴弹、白刃突袭。敌迭遭重创,施相公庙、曹王庙前,敌尸遍地,除其拖回者外,尚遗尸数百具……
  有些字他也不认得,就跳过去了。
  吧嗒吧嗒嘴,他接着念:
  “……经我军在敌尸身畔搜出的信物辨认,确证击毙之敌方军官,计有日军台湾第2联队第1大队长田中金少佐、中队长川口序市大尉、千田西男大尉、西原有田两少尉、布袋工兵大尉等十余员……”
  旁边有个弟兄递过来一个水壶,萧剑扬接住喝了一口,然后又往下念:
  “……敌损失在2000人上下。我军缴获日军步枪284支、轻重机枪10余挺、掷弹筒1门……”
  【关于《申报》对51师战绩的报道及照片,刊登于1937年12月13日的《申报》第1张第7页、第2张第4页。】
  当大伙儿带着满足而骄傲的神情散去之后,萧剑扬找到个抽烟的老兵,问他借了半包火柴,然后找了个僻静的角落,默默地把这张报纸点着了。
  看着它静静地变为了一堆小小的纸灰,萧剑扬低低地吐了口气:
  这回连长能合上眼睛了吗?
  起风了。纸灰在风中飘飘荡荡,四散而去,像是在追赶一些看不见的身影。
  仗打到11月初,战场形势却突然大变。
  (三)
  11月11日那天,师里下来命令:各部队迅速撤离现有阵地,向西转进。
  从坚守了几十天的战壕中往下撤,弟兄们一个个都心不甘情不愿。然而让他们想不到的是,这才是一连串窝囊事儿的开头。
  上海往西的公路上,挤满了各式各样后撤的部队。从头上看看,有的顶着的钢盔跟51师一样,德国货;有的顶着的东西,活像一口倒扣的圆锅;还有的干脆连钢盔也没有,身上背着个斗笠。
  萧剑扬所在的部队,建制还比较齐整,行军的队型也保持得像个样子。
  可其他兄弟部队的情形就一锅粥了,当兵的找不到当官的,扛迫击炮座钣的找不到扛炮管儿的。
  这时的江南,已是深秋,大部分的队伍已经换上了蓝灰色的棉冬装。上海以西的大路小路上,汹涌着滚滚蓝灰色的人潮,望不到头尾。
  直到退到苏州的地界上,部队才暂时歇了口气。萧剑扬和他的弟兄们,这会儿方才听说了这次大撤退的原由:
  据说是11月初的时候,小鬼子在上海南面一个叫作金山卫的地方摸上了岸,从背后包抄过来。
  在撤离上海的过程中,有两桩事儿,让萧剑扬一想起来就胸口发痛。
  头一桩,那天下午,萧剑扬他们营撤到一座公路桥边。桥面上翻倒着两辆装辎重的汽车,倾斜的车身把桥面堵了一大半,只剩下不到两米宽的一条窄道。桥这边,成千当兵的挤作一团,都急着想过桥。越挤越乱,有几个蓝灰色的身影被从桥上挤落到了冰凉的河水中。
  这时,走在队伍中的二排长扯起嗓子喊了一通,叫大伙儿紧紧贴住,后面的拽住前面人腰间的牛皮武装带,一起往前挤。
  好不容易挤过了桥,可接下来的景象让萧剑扬一下子呆住了:
  桥那头的公路两旁,排满了密密麻麻的担架,像一片片晒干了的鱼皮,一直铺展到很远的地方。有些担架甚至摆到了公路上,把路面挤压成了一条歪歪扭扭的走道。
  担架上躺满了负伤的官兵。
  呻吟声、哀号声、叫骂声,在深秋的冷风里响成一片。
  萧剑扬和弟兄们低下头,尽量加快步伐。这一声声伤兵发出的叫喊,比鬼子炮弹的爆炸声还让他们揪心。
  突然间,萧剑扬觉得自己的右腿被什么拽住了。他侧过头,看见了一张满是胡茬的脸,还有一只通红通红的眼。
  这是个年纪不轻的伤兵,头上缠满了绷带,左眼也被裹在里面。绷带上尽是黑红的血污。
  “兄弟,给饿补上一火吧!”
  他用左手费力地撑起半截身子,右手死命地抱住萧剑扬的右腿,喉结在一下一下艰难地颤动:
  “给饿补上一火吧,兄弟!别把饿留给鬼子……”
  【“饿”———陕西口音,我。】
  萧剑扬觉着似乎给什么东西在鼻梁上重重撞了一下,酸痛得眼窝子发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