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实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实录-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陈光和罗荣桓一行到大炉后,万春圃盛情款待。万夫人做了鲁南风味的全羊席,外加羊肉馅的锅贴。席间,万春圃热情邀请陈光和罗荣桓住在他家里。
  陈光和罗荣桓刚刚住进万春圃家,万家的人都小心翼翼,小声地说话,轻轻地走路,生怕惊动了这些“大官”。罗荣桓主动地接近他们,和他们一起拉家常,问长问短,很快就成了一家人。
  万春圃每天总要到罗荣桓的房间里来坐坐,罗荣桓常常给他讲国内外形势和八路军的历史和传统。他感到茅塞顿开,深受教益。
  住的时间长了,万春圃常常看到罗荣桓教勤务员认字、写字。他还听说,罗荣桓对马夫、炊事员亲如兄弟。马病了,有时罗荣桓会亲自动手与马夫一起给马灌药。这些是特别平常的事情,但对万春圃来说,却是非常新鲜的。
  万春圃看到罗荣桓和陈光与战士们穿的是几乎褪成白色的军衣,盖的是打了补钉的被子,吃的是高粱煎饼和咸菜,官兵们同甘共苦,心里非常感动。
  115师的“大官”们如此清苦,万春圃觉得过意不去,便吩咐夫人做一些好吃的给罗荣桓送去。万夫人知道罗政委爱吃辣椒,就杀了一只鸡,炒成辣子鸡丁,让勤务员王立志端过去。小王不敢,万夫人便说:“这是万三爷的一点心意,你尽管送去。罗政委说你,由我‘兜着’。”小王只好给罗荣桓送去。罗荣桓一开始认为是伙房改善生活,动了两筷子,便问小王:鸡是从哪里来的?小王说明了原委。罗荣桓立即让林月琴拿出钱来叫小王送去,并叮嘱小王给万家讲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我军的规矩,不要让他们产生什么误会。这件事使万春圃感慨万分,说:“俺活了50多岁,还没见过这样的官长,这样的军队。真是仁义之师,王者之师啊!有了八路军,国家就有了希望。”
  万春圃在与罗荣桓的交往中,学到了许多革命道理,与共产党的感情更加亲近了。国民党顽固派曾扣押他的小儿子和女儿作人质,要拉他到国民党一边去,而他却说:“我的儿子和闺女可以不要,也要跟着共产党走!”他一再向罗荣桓表示,决心在共产党、八路军领导下抗战到底。他把自己惨淡经营了多年的几百条枪全交给八路军指挥。1940年3月22日,万春圃的四县边联武装和苍山游击大队正式合编为八路军临(沂)郯(城)费(县)峄(县)四县边联支队,万春圃被任命为支队长。
  孔昭同至死不悔
  与万春圃部几乎同时加入八路军的,还有孔昭同率领的部队。
  孔昭同是滕县人,是孔子的后裔,曾在北洋军中当过中将师长和福建泉(州)兴(化)永(定)镇守使。北伐战争后,他解甲回乡,开药店,办学堂,济世育人。
  1938年切,日军占领济南后继续南下,占领泰安、兖州,滕县告急。滕县城中土豪劣绅怂恿他出面组织亲日的维持会,他却说:“咱扛把子(指刀枪剑戟)上街卖拳、要饭去,也不能当汉奸!”
  当年1月底,孔昭同与曾经当过阎锡山军长的杨士元组织了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军,杨任司令,孔任副司令。
  3月,日军进攻滕县,孔昭同的儿子孔宪尧和孔宪纲遭日军飞机轰炸而遇难。不久,抗日自卫军也遭到日军的袭击而溃散。失败反而更加坚定了孔昭同的抗日决心,他变卖家产,重组军队,身披写着“上尽国忠,下报家仇”的黄缎带,在滕县山区为组织武装而奔走呼号,队伍又稍稍恢复。1938年夏,国民党第10集团军司令石友三驻扎在山东,孔昭同是石友三的结拜兄弟,便接受了石部的暂编第6师的番号,活动于抱犊崮西北的滕县、邹县、泗水和费县之间。
  1938年底,石友三部调往河北。孔昭同拒绝北上,坚持在家乡抗战。1939年3月22日,孔部在滕县龙岭山下同100余日军遭遇。孔昭同当时已年近花甲,但老而益坚,脱掉皮袍,光着膀子,面对日军,奋臂高呼:“尧纲两儿,魂若有灵,助父杀敌,雪耻报仇!”随即带领部下冲向敌人,日军丢下十几具尸体,狼狈逃窜。
  孔昭同部中最早与115师建立联系的是第2旅。这个旅原是共产党领导的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的一部分,旅长董尧卿是共产党员。1938年8月作战失利,与党失去联系后编入孔部,成为该部主力。115师进驻鲁南后,董尧卿即派人联络,恢复了党的关系,115师给他派去了参谋长。孔昭同闻讯后,便请山东教育界知名人士彭畏三(曾任山东省教育厅督学),帮他与115师建立联系。
  彭畏三到大炉后,罗荣桓按照当地的习惯,摆了“十大碗”宴席盛情款待。席间,罗荣桓向彭畏三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当时,于学忠和张里元都在拉拢孔昭同。孔昭同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行为很反感,对共产党坚决抗日很钦佩。但是,他多少还有一点后顾之忧。为了解除孔昭同的顾虑,罗荣桓请彭畏三转告,八路军与孔部合作抗日,孔部可保持原来的番号,继续在原地活动,双方要加强联系,增进了解。彭畏三提出,孔昭同希望八路军派一位政工干部去作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当即将在座作陪的特务营教导员黄玉昆介绍给他。
  第二天一早,黄玉昆就与彭畏三一起离开了115师。行前,罗荣桓握着彭畏三的手说:“以后希望随时通报敌情,加强联系,孔师长在供给上有什么困难,我们可以帮助解决。”
  黄玉昆到孔昭同的部队以后,按照罗荣桓的指示,宣传八路军的抗日主张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八路军的优良传统,帮助孔昭同整顿部队,克服旧军队的恶习,改善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为后来共产党改造这支部队打下了基础。1939年12月,蒋介石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在滕县活动的国民党顽固派申宪武(即申从周)蠢蠢欲动,企图进攻孔昭同部。孔昭同部的第1旅旅长刘昭汉,也与国民党进行勾结,脱离了孔昭同的控制。为了帮助孔昭同,罗荣桓和陈光决定,打击申宪武,杀一杀顽固派的嚣张气焰。经过几次作战,申宪武狼狈逃命,他的两个团被消灭。战后,董尧卿旅即归还八路军建制,编入115师第686团。后来,686团改称鲁南支队,686团团长张仁初任支队长,董尧卿任副支队长。接着,孔昭同也毅然决定,与国民党割断联系,接受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一天晚上,他选派了10名身强力壮的保镖,护送黄玉昆连夜回到115师,向罗荣桓和陈光报告了他的这一决心。
  随即,115师与上级取得了联系,经上级批准后,115师正式任命孔昭同为八路军115师曲、泗、邹、费五县游击司令。孔昭同亲率人马,到115师驻地接受改编。115师召开了隆重的欢迎会,宴请孔昭同和他的部属。罗荣桓在欢迎会上讲话,热情称赞孔昭同坚持团结、坚持抗战的精神。罗荣桓和陈光检阅了孔昭同的部队,给指战员颁发了八路军臂章,还给孔昭同的部队补充了弹药和衣服。
  1940年秋,孔昭同得了重病,在弥留之际,他对自己的儿子孔宪绍说:“共产党、八路军不歧视我们,不撤换我们,也不编散我们的部队。共产党一定会胜利,你一定要跟着共产党走。”
  1940年11月,孔昭同因病逝世。罗荣桓、陈光和萧华联名送了挽联,颂扬孔昭同热爱真理,为民族、为国家英勇奋斗的高尚品德。
  115师在鲁南还团结了许多在当地有一定声望的爱国人士,使他们在发展地方武装,开展敌占区贸易,瓦解日伪军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罗荣桓和陈光所领导的115师,在团结进步力量的同时,还利用各种力量之间的矛盾,加强统战工作,打击顽固的反共势力。
  在鲁南,共产党、八路军的主要统战对象是当地各种地方势力和东北军。在国民党的各种势力中,实力最强的是山东省第3区督察专员兼第3区保安司令张里元。他曾在韩复榘手下先后当过县长和专员。韩复榘南逃时他没有跟着跑,并在临沂、费县一带建立了武装。沈鸿烈当了山东省主席以后,与原韩复榘系统的张里元存在矛盾。1937年冬,共产党与张里元建立了统战关系,先后派童陆生、刘其人等去张部工作。1938年秋,张曾掩护过鲁南抗日义勇队。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后,1939年下半年,张政治态度开始右转,共产党派去的工作人员被迫撤出。但因张里元对共产党还保持中立态度,罗荣桓和陈光决定与他继续保持统战关系,曾几次派人去张里元的部队联络。张里元统辖的鲁南各县地方武装,对共产党所采取的态度也不大一样,互相之间的矛盾也很多。为此,115师对他们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方针。
  统战于学忠部
  在山东各种势力中,东北军是最好的统战对象,也是最重要的统战对象。从“西安事变”前后开始,东北军就一直是共产党的可靠同盟。115师一进入山东,罗荣桓和陈光就对东北军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早在1939年4月26日,罗荣桓在泰西时,就在师直属队的干部会议上指出:“于学忠到鲁南,统一战线的形势可能会好一些。我们应很好地巩固与东北军之团结。”
  于学忠是山东人,曾在北洋军阀吴佩孚手下当过师长,后转入东北军。1936年任国民党的甘肃省政府主席。“西安事变”时,他在西安参加了张学良主持的高级将领会议,同意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以后,东北军即由于学忠率领。抗战开始,蒋介石把于学忠部调到山东,既想让东北军在同日伪的交战中受到削弱,又想利用东北军限制人民力量的发展。于学忠一方面不得不受蒋介石的节制,另一方面又时时提防蒋介石把他这个“非嫡系”吃掉。因此,他有一个很形象的口号:“既不红,又不蓝,三条道路走中间。”
  于学忠部辖有第51军和第57军。当时,于的苏鲁战区司令部和第51军驻扎在沂鲁山区,第57军的第111师驻扎在日(照)莒(县)山区,第112师驻扎在鲁南,与八路军的驻地呈犬牙交错状态,师部驻在石河和官庄,距大炉只有12里路。
  从1938年春天开始,共产党在于学忠的第112师就设有秘密的工作委员会。1939年,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工委已停止发展组织而专做统战工作。罗荣桓到大炉后,便受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托,负责直接领导这个工委。工委负责人谷牧秘密来到大炉向罗荣桓汇报了第112师的情况。该师师长叫霍守义,“西安事变”前他在陕北,防地与红军接壤,曾奉张学良之命掩护过大批进步人士进入苏区,其中包括美国记者斯诺。因此,他对共产党还是友好的。这个师的两个旅都有共产党掌握的战地服务团,每个团都有共产党领导的宣传队。第112师334旅667团团长叫万毅,在“西安事变”中是少壮派,事变后被蒋介石扣押,抗战爆发后才释放,1938年3月由张文海、谷牧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的掩护下,共产党在667团的工作十分活跃,几乎每个连队都有共产党员,抗日气氛十分浓厚。
  罗荣桓在听完谷牧的汇报后感到十分满意,随后他指出:对东北军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团结争取广大官兵一道抗日,另一方面对在部队中进行阴谋活动的国民党特务,要进行尖锐的斗争,揭露他们的反动面目,以防止东北军向坏的方向转化。
  罗荣桓初步了解了于学忠的第112师的情况后,便与陈光商量决定,派参谋处长王秉璋去做联络霍守义的工作。王秉璋原来在孙连仲的第26路军,1931年底在宁都暴动时参加红军。由于他对旧军队的官兵思想动态、生活习惯、语言礼节等等情况比较熟悉,因此王秉璋第一次去拜访霍守义时,霍守义就与他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王秉璋给霍守义带去了一些宣传材料,其中有一份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霍守义看后非常赞赏。王秉璋告辞后,霍拿着歌对他的书记(相当于秘书)李欣说:“我看这首歌很好,咱们也能唱。你就用我的名义起草一个训令发到全师,要大家都唱这支歌。”
  霍的这个决心真是令李欣大吃一惊,但也感到十分高兴。这位霍守义的书记李欣也是共产党员。这就是共产党的本事,连后来很多国民党高级将领的亲属都成了共产党员,共产党的秘密工作真是做到家了。当有人向霍守义告发时,霍守义根本就不相信李欣是共产党员,并且说:“只要他抗日,管他是不是共产党。”
  在王秉璋返回115师后的一个夜晚,李欣在秘密交通员带领下,顺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匆匆赶到115师师部去见罗荣桓。由于李欣要在拂晓前赶回霍守义部,所以他顾不上寒暄,一坐下来就汇报。罗荣桓凝神听完他的汇报,几乎没有什么插话。在李欣汇报的过程中,林月琴端来炒得热烘烘的花生,款待这位从事危险秘密工作的同志。
  李欣从1938年起便在霍守义身边工作,对东北军第112师的情况,对霍守义的政治态度和脾气爱好,以及霍同王秉璋见面后的反应都十分清楚。李欣详细汇报后,便向罗荣桓建议,共产党在第112师的工作基础很好,在国民党加剧反共的形势下,是否可仿照山西新军的办法把队伍拉过来。
  罗荣桓听后立即指出:你们的情况同山西新军不同。山西新军是共产党组织起来的部队,而第112师是东北军。你们还是要做好团结上层进步势力和下层广大群众的工作,争取霍守义向更好的方向转化,不要搞“起义”。
  罗荣桓认为这样做很有分寸,如果一搞起义,东北军马上会认为是共产党在挖“墙角”,对共产党所采取的统战活动存有戒心,所以他说:“小不忍,则乱大谋”。罗荣桓与李欣围炉长谈,并不觉得时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