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第2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深度,而用射电望远镜所看到的 100 亿光年远的星系,已经达到可观测宇
宙的边际了。
    宇宙演化理论
    爱因斯坦、德西特的宇宙与弗里德曼和勒梅特的膨胀宇宙开始引起天文
学家们的广泛注意和研究。
    弗里德曼和勒梅特的宇宙是一个膨胀着的宇宙,而膨胀总是从物质密度

无穷大时开始的。1932 年,勒梅特从他的模型出发,提出了一个宇宙演化学
说,认为整个宇宙的物质最初集中在一个超原子宇宙蛋里,后来发生猛烈爆
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今天的宇宙。但他当时还没有完全足够的
核物理学知识来描述宇宙蛋爆炸后宇宙演化的具体过程和细节。另外,勒梅
特还低估了宇宙的年龄,这是因为当时哈勃所给出的宇宙尺度只有 20 亿光
年。后来巴德研究河外星系时得到了新的结论,宇宙的尺度增加了 20 倍,宇
宙的年龄也由勒梅特的 20 亿年增至 50~60 亿年。
    尽管如此,大爆炸宇宙论还不是一个完善的理论,它还不能从物理学的
观点说明宇宙初始点的条件,也不能有把握地预言宇宙的终结。
                    
         现代地学的发展
                    
    大陆漂移说和地幔对流说
    近代欧洲人研究了岩石的成因。在这方面产生了两种主要的观点:水成
论和火成论。
    1893 年,美国人威廉斯(1847~1918)提出了地质年代学的概念,企图
按地质构造来确定地壳岩层的年龄。但这方面的认真研究是 20 世纪才开始
的。由于放射性元素有一个固定的半衰期,在半衰期内、核数目会减少到原
有数目的一半。所以,研究地壳岩石中元素的各种稳定和不稳定同位素的丰
度和它们之间比值的变化,便可以确定矿物、岩石的地质年龄。
    但一般来说,人们普遍认为地球表面的大陆是静止的,没有运动。近代
的地质科学还没有关于大陆运动的思想。
    1912 年 1 月,德国人魏格纳(1880~1930)在马尔堡科学协进会作了题
为《大陆的水平位移》的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1915 年,魏格
纳利用服兵役的病假期写成了《海陆的起源》一书,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
古生物学和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 5 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他的大陆
漂移说。这是第一个关于大陆运动的系统学说。魏格纳认为,全世界的所有
大陆原来是一个被整海(泛大洋)包围着的整陆(泛大陆),由于潮汐和地
球自转的作用,巨大的大陆岩体分裂成几块,慢慢分开,漂浮在玄武岩底的
海洋上,向各个方向移动,经过几亿年的时间,这些移动形成了世界各大洋
大洲今日的面貌。
    1928 年,英国人霍尔姆斯提出了著名的地幔对流说。霍尔姆斯认为,地
壳下的地幔物质可以发生热对流,上升的地幔流遇到大陆屏障后,会向两边
流去,产生的引张力将陆块扯裂,然后使之漂移,在陆面上形成裂谷;两股
相向流动的地幔汇合起来向下流动时,挤压力和拉力造成了地槽和海渊。霍
尔姆斯把地幔作为大陆漂移的传送带,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大陆漂移的驱动力
问题。当然,霍尔姆斯的说法也仍然是一种假说,当时的大陆地质学和海洋
地质学都还不能提供地幔对流的足够证据。
    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论
    1960 年是海洋地质学上有纪念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瑞士人 J.皮卡德和
一位美国人乘坐奥古斯特·皮卡德(1884~1962)发明的“的里雅斯特”号
深潜器,下潜到 1 万多米深的马里亚那海沟底部,使人类探测到了海洋的最
深处。另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赫斯(19O6~1969)在这一年提出了海底
扩张说。赫斯认为,洋中脊是洋壳生成的地方,地幔对流环将地幔物质从这

里挤出,形成新的洋底;对流环分离时携带新洋底背离洋脊运动,在海沟处
重新返回地幔深部;陆块边界若与下降的对流环为邻,便会发生强烈的变形;
另外,海底平顶山原是洋脊处的火山岛,后来被侵蚀作用削平,由于随洋底
运动,逐渐离开洋脊,淹没在海洋中。1962 年,赫斯以《海洋盆地的历史》
为题正式发表了他的上述观点。
    在大陆漂移、地幔对流、海底扩张等学说及古地磁学、地震学研究资料
的基础上,英国剑桥大学的麦肯齐、R.L.帕克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
哈得逊河畔拉蒙特地质研究所的法国人勒比雄等人在 1967~1968 年间提出
了板块构造理论。勒比雄在他的文章中将地球的岩石圈划分为欧亚、非洲、
澳洲、南极洲、美洲、太平洋六大板块,详细讨论了它们的运动。摩根的论
文还讨论了地幔物质在洋脊热点处涌出的情况。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板块
是地幔软流圈上的刚性块体,板块的边界处是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方,在这
里存在着 3 种边界应力:由于两个板块相对运动而产生的挤压力(如造山带
的隆起、海沟处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下面时);两个板块背离运动时的引
张力(如东非裂谷和海底全球大裂谷的形成);两个板块相互滑过时的剪切
力(如转换断层的形成)。总之,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被视为全球地壳构造
运动的基本原因。这样一个全新的地壳运动理论的诞生,表明了人类对脚下
的大地和海底的构造运动规律有了超越日常经验的理论认识。在某种意义
上,这是人类地球观的一次革命,它可以同哥白尼革命相媲美。
                    
        20 世纪的生命科学
                    
    基因的发现
    近代生物学是从维萨留斯研究人体结构开始的。其后,哈维发现了动物
的血液循环。胡克发现了细胞之后,随着对生物生殖细胞的研究,在生物个
体发生方面产生了预成论和渐成论,最后施莱登和施旺用细胞学说对个体生
物学作了总结。从人体结构到动物的血液循环、再到细胞学说,显示了近代
个体生物学进步的道路。从 20 世纪的观点看,这些成果都仅仅是最基本的生
物学和生理学常识,生命的奥秘还隐藏在细胞之中。与达尔文同时代的奥地
利人孟德尔(1822~1884)已开始了遗传学研究,并于 1866 年在奥地利的一
个地方杂志上发表了《植物杂交的试验》一文。
    孟德尔的发现并没有被他的同时代人接受,而是在 1900 年被生物学界重
新发现的。1909 年,丹麦人约翰逊将孟德尔文章中的遗传因子称为基因,于
是,基因的概念便成了遗传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1908 年,美国人摩尔根(1866~1945)开始做果蝇实验。果蝇有 4 对染
色体,雌体和雄体有 3 对完全相同,1 对则不同,雌的由两条 X 染色体组成,
雄的由一条 X 染色体和一条 Y 染色体组成。摩尔根在实验中特别注意了这对
不同的染色体(其中包含了性染色体),并在 1910 年发表了关于果蝇性连锁
遗传的论文,将一个基因和一个具体的染色体的行为联系起来了。
    摩尔根的工作使孟德尔的遗传学进入了细胞学,染色体从此被认为是遗
传基因的载体。
    分子生物学和生命起源
    生物大分子的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蛋白的名称是瑞典人柏采里乌斯于
1836 年提出的。1902 年,德国人费舍尔(1852~1919)提出了蛋白质的多肽

结构学说。其后,生物化学家们又发现生物催化剂——酶、内分泌激素等都
是蛋白质。
    核酸是瑞士人米歇尔(1844~1927)于 1868 年在德国做研究时从脓细胞
中最先提取出来的。l929 年还确定地认识到核酸有两种:DNA(脱氧核糖核
酸)和 RNA(核糖核酸)。
    由于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的,究竟是蛋白质还是核酸在遗传过
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呢?最初,由于人们认为蛋白质比核酸活跃,结构和种类
比较多,核酸比较稳定,结构简单,故多把注意力放在蛋白质方面。然而,
核酸中的 DNA 才是遗传的真正物质基础。
    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人工合成它们是生物化学家们多年的
梦想。1955 年,英国人桑格在费舍尔工作的基础上,弄清了分子量小、结构
简单的蛋白质—胰岛素的 51 个氨基酸序列。1958 年,由王应睐领导的一个
中国生物化学家小组开始试探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并在 1965 年 9 月首次取得
成功。目前合成含有大量氨基酸的蛋白质仍然是困难的。
    1924 年,前苏联科学家奥巴林(1894~1980)在《生命起源》一书中认
为地球上在有生命前存在着有机小分子物质,它们能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形成
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生物化学家在这方面还做过一些新的模拟实验,提出过
一些新的猜想,其中主要有生命起源于水溶液介质的海相起源派和与之相对
的陆相起源派。
    神经和脑科学
    神经元理论。1838 年捷克人普金叶观察到了神经胞体,并认为细胞相当
于能量发生器,神经纤维相当于能量传输器。德国人盖拉赫(1820~1896)
于 1871 年提出神经系统像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瑞士人希斯认为神经系统是
由许多独立的细胞组成的。1891 年,德国人哈茨(1836~1921)赞成神经细
胞的假设,并建议称神经细胞为神经元。然而,这两种理论的争论一直持续
着。直到 1934 年,西班牙组织解剖学家卡哈尔(1852~1934)在他的一本专
著中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论据,使神经元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了。
    反射学说。19 世纪 30 年代,英国人霍尔(1790~1857)研究了一类如
手碰到火立即缩回的不随意活动,将这类活动称为反射。1893 年,英国人谢
灵顿(1857~1952)在研究膝跳反射后得出结论:神经干不仅有传出运动的
纤维,也有传入感觉的纤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谢灵顿开始研究中枢神
经抑制的本质,他的成果使生理学家认识到,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平衡是引起
反射活动的决定性因素。
    1902 年前,巴甫洛夫是一个消化生理学专家,1902 年后开始研究神经系
统,建立了条件反射概念。
    大脑功能区的定位。法国人弗卢伦斯(1794~1867)最先在他的著作中
提出,高等动物的大脑主司感觉和思考,小脑协调运动,延髓为生命中枢。
美国人斯佩雷和加扎尼加(M.S.Gazzaniga)在 60 年代对癫痫病人作脑两半
球割裂治疗时观察到:两半球有不同的分工,但各自又为一个独立的脑;每
一个脑都有高级智慧机能;但语言机能主要在左侧,动作机能主要在右侧。
这个研究成果改变了以往认为脑两半球对称的概念。左脑长于数学、逻辑和
语言功能等抽象思维;右脑长于综合、直觉、想象等形象思维。斯佩雷的研
究成果不但使其获得了 1981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而且正在引起人
类对脑科学和文明发展关系的重视。当前,重新认识和发挥右脑的功能和作

用,正在引起人类教育方式的变化和思维方式的再一次革命——右脑革命。
                     
         现代数学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技术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数学向应用
方向的发展。运筹学的诞生是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它包括以下 4 个主要分
支。
    对策论。1944 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Oskar.Mor…genstern)合
著的《对策论与经济行为》奠定了现代对策论的基础,把对策研究从古代的
军事政治领域扩大到了社会经济生活领域。
    规划论。它主要研究计划和管理工作中的安排与估值问题,用数学语言
描述便是:研究某一目标函数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通
俗的例子是:要去某地时,考虑有几条路可走,走哪一条最快最省力。它的
内容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前苏联科学家康特洛维奇 1939
年出版的《生产组织与计划中的数学方法》是这方面的早期著作。50 年代以
来西方出版了许多规划论著作。
    排队论。它的目的是解决“怎样才能使服务系统的效率最高”的问题。
1908 年出版的丹麦人爱尔朗(A.K.Erlang)的《排队论在丹麦电话系统中的
使用》是这方面最早的著作。随着本世纪服务性行业的发展,排队论的研究
和应用都有了新的进步。
    最优化方法。F.约翰于 1948 年发表的《以不等式作附加条件的极值问
题》一文是这方面最早的文献。最优化方法也就是寻找最好的方式,以达到
最优的选择或目标。1953 年,美国人 J.基弗提出了优选法中的 0.618 法。中
国数学家华罗庚(1911~1985)推动了优选法在工生产方面的应用。
    突变论是法国人托姆于 1968~1972 年间创立的一种新的数学学科。英国
人齐曼、前苏联科学家阿诺尔德等人都先后发表了一些突变论内容的文章。
这些最早从事突变论研究的人原先都从事拓扑学研究(拓扑学是 19 世纪以来
发展起来的一门数学学科。最初的拓扑学研究图形弯曲、变形、拉大、缩小
后仍然保留的性质,现代拓扑学是研究微分流形的拓扑学)。传统的数学分
析主要着眼于连续函数,对发散和间断的函数曲线无能为力,突变论试图对
系统的不连续过程和状态跳迁进行数学分析。
    模糊数学方面最早的文献是美国加州大学札德(L.A.Zadeh)于 1965 年
发表的《模糊集合》一文。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传统的数学是精确的科学,
所处理的是概率等于 1 的值或事件。模糊数学处理的值是一个连续的量,概
率在 1 和 0 之间(最浅显的例子是仅仅根据人的声音来判断这个人是谁)。
从某种意义上,模糊数学衬托出了传统数学的局限性,界定了传统数学的范
围,提出了全新的数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