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生中。

8.应试教育的同谋者

向人灌输大量肤浅的知识,不出差错地背诵大量教科书,是既不可能提高人的智力水平,又不可能对人有所裨益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强迫的行为,都意味着对社会的犯罪。

——庞勒?古斯塔夫

时至今日,我们几乎可以认定,现阶段绝大多数中国孩子的学习条件,要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好,然而目前中国孩子的学习热情,却要比以前任何时期都更糟糕。在不少家庭中,已经出现了孩子严重厌学,完全痛恨书本、学校、考试的地步。

从范围上看,厌学现象的出现,不仅仅存在于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中,即使在那些好学生心中,学习同样是一件令人讨厌的苦差事。根据近期一项抽样调查的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000名中小学生中,只有不到7%的孩子表示喜欢学习,有将近八成的孩子,明确表示反感学习或极度反感学习。

正因为如此,在家长体罚孩子的理由中,“学习态度差”与学习成绩不佳,是最常见的两条。

当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大加鞭挞的时候,大概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在悄悄地被家长忽略掉。

第一个因素就是——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是否已经违背了规律?

对于我们的教育而言,其已经演变为以考试为导向的死板程序,当我们的孩子生存在这种体制下时,他们从一生下来,就要必须大量地强化各种课本中的知识。

从小学到初中,再从高中到大学,我们的孩子除了死记课本之外,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意识从来派不上用场。这样的教育,对其而言只相当于背书和服从。(文*冇*人-冇…书-屋-W-R-S-H-U)

对于这样的教育而言,其对孩子的戕害已经存在于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层面,而当我们的家长用体罚的手段,来驱使孩子放弃掉应该享受的童趣与欢乐,坐到书桌前死啃书本的时候,就意味着已经成为了应试教育的同谋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试教育制度是最深层的幕后肇始者,书本、学校与家长是迫害的实施人,体罚是最残酷的迫害手段,只有我们的孩子,成为整个悲剧中唯一的受害人。

然而,单纯地就这一点对家长来进行批判,未免有失偏颇,特别是在教育现状已经恶化到极致的时候,家长也被捆绑上了恶性竞争的大船,正如一位母亲所说“不是妈妈在逼孩子,而是教育现状在逼妈妈。”

然而,不论我们的家长曾经做过什么,对于我们的家长而言,无论有怎样的借口与出发点,残忍的体罚与野蛮,都不应当取代对孩子的尊重与教导。由此,我们就必须引入第二个因素,来揭示最深层的问题所在。

9.养与教的畸形发展

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不刻和处处事事都在错误的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林格伦

第二个因素就是——在养与教两大任务之中,我们的家长是否完成了自己的职责。

毫无疑问,关于抚养孩子的问题,中国几乎全部的家长都能够尽职尽责,在这一点上,罕有国家或民族能够与我们匹敌,中国的绝大部分家长,都愿意为孩子付出无尽的关爱,哪怕是最微末的底层民众。只要有一丝物质上的财富,都愿意悉数提供给孩子,只要有最后一丝希望,哪怕竭尽全力,都会不遗余力地拯救自己的孩子,绝不轻言放弃。

然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可以负责任地说,大部分的中国家长,还远未能做到十之一二。

正如我们前文所说的那样,在许多家庭中,我们根本看不到书柜,看不到书桌,看不到饭后坐下来进行自我学习的家长,我们能看到的是永无休止的应酬,四时不停的电视节目,一桌又一桌的麻将,一场又一场的舞会。

当我们的家长停止了自我教育时,当我们的家长不再读书时,当我们的家长对待学习的态度如此不屑一顾时,又如何能够保证我们的孩子会有所不同。

即便我们的教育制度有所缺陷,即便应试教育的劣性已经暴露无疑,我们的许多家长都无法推卸自己在“养而不教”上的重大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可惜我当年没有机会读书”,或者是“可惜我当年没有好好读书”,正是在这种观念的驱动下,孩子成为了完成家长未竟目标的工具,“好好读书”也就此成了孩子必须完成的任务。

然而,我们必须要问的是——对于一个人来说,过去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人生接下来的选择有许许多多,为什么我们的家长却不愿意再选择继续学习、继续充实自己?

当成年人未能以身作则,静心学习的时候,又如何能够指望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做到这一点?

当成年人一方面大讲道理,甚至滥施暴力的时候,又如何能够指望我们的孩子拥有主动学习的态度?

当我们的家长沉迷于麻将、留恋于电视、徘徊于酒局饭桌的时候,又如何能够指望我们的孩子自愿自觉地坐到书桌旁?

当我们的家长对学习不屑一顾,对阅读毫不在意的时候,又如何能够指望我们的孩子感受到学习与阅读的重要性?

当我们的家长无法作为榜样,展示学习与阅读的快乐时,又如何能够指望孩子相信说教?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才令许多家长占不到半分道理,只能指望暴力与责骂,来强制孩子坐到书桌旁,当这样的情势存在时,我们的孩子从求知中得不到半分快乐,甚至于厌倦学习,憎恶书本,其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知识改变命运绝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空话,也绝不是流于形式的响亮口号。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事实,然而想要让我们的孩子自发地认识到这一点,凭借体罚与暴力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我们的家长真正认识到为人父母的职责,以及实现这种职责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时,孩子的学习意识才会被真正地培养起来。

本章后记

对于孩子而言,家庭在其心理发展上有着关键性的重要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单元,近乎于细胞与机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人类成长最初的成长环境。

在正常的家庭中,每一个家庭成员在情感上互相支持,在心理上互相依赖,在物质上共同享受,正是基于这样的机制,才使得家庭成为了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避风港与保护地。对于身心尚未健全的少年儿童来说,这一点就更具重要意义。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其性格未能固定、其心理未能成熟,而在这个形成的过程中,任何形式的体罚,都意味着为其成长注入了畸形的因子。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其成长过程中受父母的影响极大,父母一次不经意的表扬与鼓励,可能会让孩子就此增加一份自尊与勇敢;而一次呵斥与体罚,则会为孩子增添一份自卑与怯懦。

当我们完成了这一轮的探寻之后,所期待、所需要的并非是反省与悔悟,而是我们的万千家长,能够主动地铭记与散播一种健康的教养观念。当这种观念能够在中国所有的家庭中口口相传时,也就意味着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第五章 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大不相同,相应出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

导读

我们知道,教育孩子的精髓,是了解并理解孩子。

早在一个世纪之前,意大利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就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对家长和教师进行大声呼吁,希望他们能够尊重孩子的身心规律,尽量避免反儿童、反教育的事情发生。

然而,时隔一百年之久,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当今社会的时候就可以发现,蒙台梭利所提出的任务,我们仍然远未完成。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的家长,并不清楚要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怎样的人。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之中,由于我们的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异常深厚,唯恐自己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受一点挫折、伤害,于是,家长们便习惯了使用越俎代庖的方式,来替孩子规划未来的人生。

对于孩子来说,在这种包办式的培养模式中,他们也习惯了听从于父母、老师的安排。于是,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迷失在“自我缺失”的困局之中,甚至于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仍然对父母、师长仍有很强的依赖性。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家长在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上缺乏清醒的认识,这就使得我们所进行的“包办式“教育,绝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总是将“听话”作为孩子的一个优点来看待,然而,在未来的一个世纪里,人们对人才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既赋予了我们更多自主决策的权利,也要求我们必须在不断思考中寻求创新,更要求我们主动地行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我们的孩子长大时,其工作模式便不再是机械式的重复劳动,而是需要其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复杂劳动。这就要求我们的孩子,必须要在拥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条件下,同时拥有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品质。

可以说,在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中,举凡认识不到这一变化的家长,无不会在未来陷入困局之中。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必须在这一章的探寻中,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究竟什么样的孩子,才是一个优秀的孩子?

在新世纪中,什么样的人才,才拥有最强的竞争力?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支配意识,究竟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

我们应当让孩子,培养出怎样的自主意识?

在孩子培养自己意识的过程中,我们的家长应当注意哪些方面?

在我们的孩子对未来做出选择的时候,在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规划与安排的时候,我们的家长究竟应当做些什么,避免做什么……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们的探寻就此开始。

1.好孩子的定义

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

——彼得·德鲁克

有关好孩子的定义,尽管我们还不曾有过一个明确的、权威的界定与标准。然而在万千家长的心目中,这个标准却早已经固定成型了。

在我们的家长看来,凡是听家长话、听老师话、学好知识、诚实努力的孩子,都可以被称为好孩子,反过来,不听家长话、不听老师话的孩子,则被理所当然地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遭到了家长与教师的一致批评。

在这种分类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其核心的标准就在于——孩子是否听话。

我们知道,“好孩子”做为一种教育观念,作为一种评判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孩子产生相对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在这种教育机制下,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无疑会成为孩子追求的目标。

于是,在这样的目标下,孩子们开始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以家长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努力去做一个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

与此同时,当这样的标准在家长的心目中固定成型时,便会对其教育理念起到决定作用,影响家长们的教育行为和方式方法,使得家长们在平时的生活中,用固定的言语行为去要求和影响孩子。

在这种双向的教育过程中,通过家长的影响与孩子的努力,我们的孩子最终必然会在思想理念、行为准则、个性特征等几个方面,尽量追求这种“好孩子”的目标,无时无刻不受到浸染与塑造。

然而,我们必须要说的是,把孩子是否“听话”,作为评价孩子好与坏的标准,无疑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正如我们在卷首所引用的话语所说的那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未来的竞争时代中,对于个人素质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我们的生活中,意识形态从封闭自守转变到改革开放,经济模式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个人工作由组织分配到自主择业,岗位设定由找人安排工作到竞争上岗。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独立生活中,势必要面临一个自主创新要求很高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我们的孩子必须要学会自己做决定,从选择自己的专业、自己的老师,到选择自己的老板、自己的行业,甚至于选择自主创业还是加入公司……所有这些选择的存在,都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很强的独立性、责任性、选择能力、判断力,才能保证其选择尽量不出偏差。

反过来,如果我们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只会复述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只会被动地听从吩咐,等着他人来替自己做决定,那么这样的孩子即使不落于人后,也很难在竞争中出人头地。

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形,我们才必须认识到——未来的好孩子,绝非那些听话的孩子,而是那些洞察道理,拥有主见的孩子,因为全新的社会条件之下,听话可能意味着盲从,而懂道理、有主见的孩子,才是符合新时期下新要求的优秀孩子。

2.未来的人才标准

当一个人有着天才的火花,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那就意味着勇敢、开阔的思想,远大的眼光……他种下一棵树,他就已经看见了千百年的结果,已经憧憬到人类的幸福。这种人是少有的,是极致的人才,要爱就爱这种人。

——契诃夫

对于我们的社会而言,人才标准历来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而之所以会表现出这种复杂性,在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