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的趣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经济史的趣味-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y, 简称MITI或通产省),前身就是192243年间的Ministry of merce and Industry。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多大损失呢?日本政府估算过,大约摧毁了全国财富的14,相当于193545年间的全国总产值,此外还要加上海外资产的损失(约2百亿美元)。日本败了,许多地方被夷为平地,但也提供一个全新开始,以及更上一层楼的好局面。重要的是,在战前已经培养好的科技人才、教育体系、生产与设计的能力(例如战前日本的商船建造能力,世界排名第三)。
战后能迅速兴起的另一项重要原因,是日本不准拥有军队,只能有防卫性的自卫队,政府把昂贵的军备资源,转投入「拼经济」。战后有11家主要的汽车制造厂(如丰田、日产、五十铃),其中只有本田汽车是战后创办的;之外的10家在战争期间,一直都是军需品的供应者。这些厂商在战前就能生产战斗机、坦克、战舰、精密仪器,战后转型为「经济战士」,一点困难也没有。
在金融体系方面,世界闻名的野村证券(Nomura Securities),1925年就创办了。日本最大的电器制造商日立(Hitachi),是1910年创办的;排在日立后面的东芝(Toshiba)电气,是1904年设立的。在人才培养方面,193045年间总共训练出4百万有现代观念的工人;193545年间,技术学校的总数,从11所激增至4百所;战前日本全国人口中,高中学历者的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
战前的大财团,虽然被占领的美军强制解散,但1960年代起,财团又迅速兴起。有历史悠久的三井、三菱、住友财团,也有新的银行团出现,如富士、第一劝业、三和。1927年时,日本有1;400家一般性的商业银行,1931年时锐减到683家,战争末期只剩61家,战后就只剩几家超大型的银行。这些数字表示:日本金融界在战前就开始合并化、大型化、集团化。
以上的简要说明,证实日本战后的奇迹,其实一点也不必惊讶:这是从19世纪下半叶的明治维新开始,长期深耕的必然结果。现在来看第二个问题:第二次大战如何帮助日本浴火重生?主要有三项:194648年间的土地改革、去军事化(自卫队化)、民主化(非天皇化)。合称为战后三大改革,都是由占领军(麦克阿瑟元帅)主导,主要目的是打破旧的社会势力。
为什么这三项改革会成功?主要是美国占领军的强势推行,日本社会在战败的劣势下,也不得不遵从。但「内应」还是很重要:知识界与学术界支持革新,农村人口欢迎土地改革,美军占领下的行政效率高,政策容易落实。简言之,战后旧势力瓦解,这些改革不是由「看不见的手」默默完成的,而是由「看得见的脚」积极落实的成果。
美国占领部队由上而下的强势作为,消除了共产党的活动空间,也为日后的行政体系设定新架构。在经济方面,政府有效掌握数额不大的外汇存底,制定新的产业政策,确立「经济治国」的路线。一方面是计划性、干预式的政府,另一方面采取自由市场经济(但非自由放任),同时具有下列风格:(1)新重商主义的国家路线;(2)有个「精明」的政府在规画指导;(3)各种经济资源(如金融、原物料),在政府整合下发挥出「网脉」的效果。
简言之,战后的日本是个有明显目标要追寻的国家,内部又有激烈的竞争制度,可说是政府强力介入的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大型化、政治保守化、国防最小化。这些改变,若不是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在败战后被美国占领,恐怕也不易在原有的基础上,在30年内就创造出「日本奇迹」吧!如果没有二次大战,日本在经济上的成就,恐怕反而不如今天。这就是「创造性的毁灭」?所以战争是必要的罪恶?

参考文献
Dower; John (1990): “The useful war”; Daedalus; 119(3):4970。

18扩大内需是日本经济成长的关键?





二次大战后,「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几十年间的研究,得到一项共同的认知:出口是经济成长的引擎,贸易对新兴国家的成长尤其重要。战后经济成长最快速的国家,是从被夷为平地之后迅速兴起的日本。195090年间,日本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重要性,已是举世公认:日本的外汇存底长期稳居世界第一,第二名是西德,第三名是以「一滴外汇一滴血」积极累积外汇的台湾。(2006年10月底,台湾的外汇存底为2;618。21亿美元,世界第3名。第1名是大陆,2006年10月底破兆;第2名是日本)。
牛津大学经济系的Andrea Boltho博士,运用1913至1990年间的各种统计数据,告诉我们说:外销并不是日本经济成长的引擎,真正重要的,是日本国内市场的大幅增长。换句话说:国内需求(内需)才是经济成长的主力,尤其是195273这段关键性的快速繁荣期。大家所看到的优异出口表现,其实是国内市场需求成功之后的必然成果。外销对日本经济确实有过帮助,但并非不可或缺的原动力,而是在景气衰退时,帮助景气加速回升的助力。

扩大内需
整体而言,在18851990这一百年间,日本只有18851913(中国辛亥革命之前)、193752(中日战争至战败复原前),这两个时段的经济成长率较差。以国内生产毛额(GDP)的成长率来说,日本和先进国家(OECD)的对比是:


日本
OECD
18851913
191337
193752
195273
197390
2。7%
3。7%
0。7%
9。0%
3。9%
2。6%
1。6%
2。1%
4。0%
2。5%
此表显示,日本经济成长最惊人的时段,是191337、195273、197390。学界有两种对立性的见解。
(1)明治时期,日本的出口以蚕丝为主,对外采取高关税来保护国内产品,主要的竞争者都在国内。日本从1911年到1970年间,对内延续这种高关税的保护政策,对外采取积极的出口政策,才会有这么高的成长率。
(2)另一种看法是:日本在高关税保护期间(1970年代初期之前)的经济成长,基本上是国内市场的大幅成长期(扩大内需),带动了大量生产,进而提高质量与降低成本,才能在1970年代的国际市场迅速崛起,维持至今日的雄霸地位。
这两种见解都有研究结果支持,Boltho提出新的证据,用简洁的图表来支持第(2)种见解。他认为18951990年间,日本的经济成长三部曲是:(1)进口国外先进产品,(2)国内市场增长,(3)进国际市场。

Andrea Boltho
要怎么证明呢?他先做简单的Granger因果分析:(1)是出口的成长导致GDP的成长呢?(2)或是反过来,GDP的成长带动出口的增加?他以191337、195273、197390三个时段,来做因果分析,结果很明显:(1)出口对GDP的成长没有因果关系;(2)相反地,GDP的成长对出口有显著因果。
接下来看第二项证据:日本的出口额在二战后大幅增长,是否因为采低价竞争?Boltho对比(1)日本出口品的国内批发价格变动幅度,(2)国际竞争对手出口品的价格变动程度。答案是:确实,日本出口品价格下降的幅度,比国际竞争对手来得大,但差距并不明显到足以解释,为何在同一段时间,日本的出口量会如此巨额上升。也就是说,价格竞争应该不是关键,产品的新颖性与质量的可靠度可能更重要。
第三项证据是出口数量的变化。191390年间,日本出口额的成长率,都明显高于全世界的平均出口成长率。让人较意外的是:虽然日本的出口成长率很惊人,但国内市场的成长率更惊人;在不同的时段都是如此,显示国内市场更是GDP快速成长的主因。
第四个要考虑的因素是,日本是否采取低汇率政策,让日圆被低估,刻意用贬值来刺激出口?我记得1960年代读初高中时,一直有个印象:10日圆等于1台币,40台币等于1美元,也就是说1美元等于4百日圆。1990年代末期,日圆已升到100日圆等于1美元(升值4倍)。
这是个人的印象,Boltho提供我们一条趋势图:在194990年间,若以1949年日圆与美元的汇率指数为100,那我们会明显看到,这40年间的日圆升值得很快,从来没跌入100以下,甚至一路上升,到1988年时,指数已突破200。所传达的明显讯息是:二战后日圆的走势比美元强劲,日圆的实质购买力增强两倍以上,完全没有被低估,不是采贬值政策来刺激出口。
第五项是我认为最有力的证据,对比重要产业的三项数值:生产额、出口额、进口额。以汽车业为例,日本在1950年代初期,就开始生产汽车,数量增长得很快。到1958年左右才开始外销,数量也增长得很快。在进口方面,在1950年代初期有少量进口(工业用车为主),1958年时就几乎不进口了,1960年代才再度进口,数量虽有增加,但远少于出口的数量。汽车业是个显著的代表:在国内市场增长之后,才开始出口。
这种情况在机车、钟表、机械工具、电视业表现得更明显:国内大幅生产的时间与大幅出口的时间,在机车业是相差10年,钟表业差13年,机械工具、电视都差8年。这几项产业都是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的强项,但毫无例外地,都是国内市场比国外市场更早成长。
这种时间的落差,在上述的「传统产业」很明显。1970年代起的「新兴产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兴起的「时间落差」,就明显缩小了。电子计算器、复印机、电视屏幕、传真机这类产品,都是在国内市场兴起之后两三年内,就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有两点相同:国内市场较早起步,国内需求大于国际需求;但有一点不同:新兴产业占总出口金额的比例并不高,197090年间只占出口总值的4%。
上述的五项证据,支持Ohkawa与Rosovsky在1973年发表的见解:日本的出口成长率很高,是因为日本的经济成长率很高;而不是因为出口的成长率高,才导致经济的成长率高。

参考文献
Boltho; Andrea (1996): “Was Japanese growth exportled?”; Oxford Economic Papers; 48:41532。
Ohkawa; K and Henry Rosovsky (1973): Japanese Economic Growth;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为什么犹太人会被抄家?





中世纪的西欧,时常有犹太人借钱给国王之后,被赖债、抄家、驱逐的故事。英国的爱德华一世(Edward I,12391307)、法国的菲利普四世(Phillip IV,12681314)都做过这种事。有了赖债和抄家的恶名,还有谁敢借钱给国王?为什么国王会做这种杀鸡取卵的事?精明的犹太人,为什么还愿意拿自己的财富,换取被抄家驱逐的风险?

被恶意丑化的犹太人
纳粹对犹太人的驱逐,是灭绝性的;中世纪国王对犹太人的抄家,是选择性的(针对特定家族)。国王缺钱向犹太人借款,基本上是互利的事,有借有还才能长期共生,为什么古今中外的抄家事件,受害者都是亲信大臣或密切往来的富商?
以中国为例,明朝万历皇帝抄了他童年玩伴太监冯保的家,据朱东润《张居正大传》第14章说,「在查抄冯保家产的时候,得金银一百余万,珠宝无数,神宗开始领略查抄底滋味。」首辅内阁大学士张居正逝后,万历皇帝也抄了他的家,还把他儿子下狱。「居正兄弟和诸子底私藏,都搜出来,一共得到黄金万余两,白银十余万两。这是很大的数量,但是问官们还不满意,他们重行拷问,要张家招出寄存宅外的二百万银两,…」
犹太人为什么要贷款给英国国王?赚利息是基本目的,更重要的是希望国王保护他们的财产权。结果呢?历史一再显示:开始时,国王有礼貌地向犹太人借钱,也依约定还钱,就像万历皇帝请张居正当他的启蒙老师一样。几十年之后,皇帝对张居正的严正与权势起了反感,英国国王发现犹太人长期吸了太多的血,最后的结果都一样:抄了「金主」(犹太人)的家,也抄了「太子太傅」(张居正)的家,果然是伴君如伴虎。
为什么中国皇帝和英国国王,都会做这种忘恩负义的事?为什么杀鸡儆不了猴?原因很简单:有谁能(敢)阻挡?况且四周不知早有多少人,对张居正和犹太人深怀怨恨,必欲除之而后快。国王向犹太人借的钱愈多,心里就愈不舒服;等到哪一天觉得还不起,干脆找个罪名把金主杀了。从权力不对称的角度来看:黑道老大向我借的钱,我也只能礼貌地暗示,我敢明白催讨吗?
为什么英国的爱德华一世,会做杀鸡取卵的事?因为他找到另一位重要的金主:意大利的金融商人。意大利人不只是贷款的金主,他们还向英国买羊毛、付关税。1290年左右,犹太人已不是爱德华一世的重要金主,国王想到过去被犹太人敲过大竹杠,现在已另有金源,旧恨涌上心头,就把无力反抗的犹太富商抄家驱逐了。法国的菲利浦四世,对Templar(圣殿骑士)也下过类似的毒手。

英国的爱德华一世
难道犹太人不会团结起来,要挟不再贷款给国王吗?放款收利息时,他们之间是竞争性的,国王一方面利用他们的竞争关系,支付较低的利息;二方面在抄家时,也不是全部扑杀,而是选择性地抄几家,然后对从前没做到国王生意的犹太商人示好。这种手法一方面可以让这群鹅持续生蛋,二方面又可挑出最肥或最讨厌的鹅杀给大家看。
法国的诺曼底公爵(Duke of Normandy,又称为William the Conqueror),在1066年侵入英格兰,称为Norman conquest of England(诺曼征服)。这次征服使英格兰受到欧陆的影响加深,改变了英格兰的文化与语言。在此之前,英国没有犹太人,他们是在诺曼征服的早期来到英国,在非犹太小区内只准从事借贷业,并受到国王的保护。亨利三世时(121672),对犹太社群课「没收税」(confiscatory taxes)。爱德华一世延续这项政策,在1290年反犹风气大盛时,把犹太社群驱逐出英国。
以下是1066年(诺曼征服)至1290年(大驱逐)之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