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的趣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经济史的趣味-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政策,在1290年反犹风气大盛时,把犹太社群驱逐出英国。
以下是1066年(诺曼征服)至1290年(大驱逐)之间发生的事。亨利三世在对犹太人抄家之前,先对犹太人课重税,约占全国总收入的17。要课到这么多税金,国王必须先保护犹太社群,允许他们的资金大幅成长,协助犹太人收回所贷出的资金。具体的做法是在1190年代规定,所有的贷款都必须向当局登记,这有两项好处:保障犹太人可收回贷款,国家方便向犹太人课高税。
开始时,犹太人只借钱给平民百姓,范围几乎遍及全国。三、四位住在伦敦较有规模的犹太商人,和贵族阶级有资金来往,其中有一位更大户的犹太人,开始借钱给皇室。利息有多高呢?通常以每英镑每星期付几便士的形式交付。每镑有240便士(1镑有12先令,每先令有20便士 = 12 x 20 = 240),如果每镑每星期付1便士的利息,等于是年利21。66%(这不是复利,因为犹太人不准收复利)。
当时犹太人所收的年息,介于21。66%和43。33%之间;在特殊的情况下,会高达60%或甚至87%。同一时期,南欧的行情就低多了:意大利约在23%至37%之间,西班牙是20%。英国在此时期的通行利率约是43。33%,也就是每镑每星期要付2便士。在这种不合理的高利下,金融市场只要出现新的资金管道,犹太人就立刻被排挤。
最早出现的竞争者是意大利人,他们在欧洲各地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建构了复杂的政治与经济网络。意大利人在1223年左右,开始进入英国市场,到13世纪中叶时已经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意大利Lombard地区的金融商人,在理查德国王(Richard,118999)和约翰国王(11991216)时,已经开始贷款给皇室,到亨利三世(121672)时,贷款金额开始大幅增加。
皇室对意大利金融商人的态度相当不同:贷款时不需强制登记,也就是说,日后不需课税,也不必担心会被抄家驱逐。有人说这是因为宗教上的歧视:意大利人是基督徒(Christian),而犹太人不是。如果犹太商人改信基督教呢?不行,国王会没收改宗者的家产。
为什么皇室要抄犹太人的家?最常见的说法是:因为打仗需要一大笔钱,在严重缺钱情急之下,被逼得剖开唾手可得的「大扑满」(犹太富商)。犹太人长期放高利贷,早已累积深厚的民怨,谁曰不可杀?抄没有国家保护的犹太人最省事,难道皇室会向国家富强的意大利金融商人下手?英国驱逐犹太人之后的16年,法国卡佩王朝(Capetian)在1306年,也对犹太人做了同样的事。
法国的犹太人数据较缺,但基本状况和英国类似:皇室希望犹太人提供资金,一方面活络资本市场,二方面可增加税收,这是找鹅来下蛋。如果皇室找到另一批鹅(意大利的金融商人),就开始讨厌犹太人。一旦发生战争需钱孔急,就把原先会下金蛋的鹅宰掉,来填补钱坑的深渊。犹太人借钱给皇室是一种共生关系,英法两国例子都显示:这种关系不能共患难。没有国家的保护,犹太人注定是刀俎下的鱼肉。

参考文献
Barzel; Yoram (1992): “Confiscation by the ruler: the rise and fall of Jewish lending in the Middle Age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5(1):113。
Veitch; John (1986): “Repudiations and confiscations by the medieval stat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46(1):316。

20为什么阿米许人的经济表现较差?






「阿米希人(Amish)是美国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群基督新教再洗礼派门诺会信徒(Mennonite),以拒绝汽车及电力等现代设施,过着简朴的生活而闻名。阿米希是德裔瑞士移民后裔组成的传统、严密的宗教组织,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不从军,不接受社会福利,或接受任何形式的政府帮助,许多人也不购买保险。大多数阿米希人在家说一种独特的高地德语方言,又称为宾夕法尼亚德语;而所谓的「瑞士阿米希人」则说一种阿勒曼尼语的方言(他们叫它「瑞士语」)。阿米希小区分成若干个团契。本条目主要介绍保守的、旧教条团契。新教条团契使用汽车和电话,但是他们也自认是阿米希人。」(引自「维基百科」)

阿米许人
2006年10月2日《中国时报》A14版报导:一位送牛奶的货车司机,疑似为了20年前的儿时宿怨,携带大批枪械,闯进宾州蓝卡司特郡巴特镇的阿米许小区,在只有一间教室的小学,射杀11名女生,其中5人死亡,凶手举枪自尽。这件「屠杀案震惊全美国,而阿米许社群与世隔绝的生活和教育方式,也再度引起外界的好奇。」
阿米许的起源,要从16世纪宗教改革初期说起。基于对旧教会腐败的不满,在瑞士的苏黎世发起「再洗礼教派运动」(Anabaptist movement)。其中以Menno Simons领导的门诺教派(Mennonite),发展为势力最大的一支,主张将宗教信仰实践在单纯朴素的日常生活中。到了17世纪末,门诺教派中有一位Jacob Amman,带领一批信徒自立门户,自称Amish或称「阿曼门诺」。主要分布在瑞士、德国和中欧某些地区,主张回归俭朴生活,与现世做更严谨的隔离。
18世纪初,阿米许信众受到宗教迫害,分两批(1700年代与181560年间)逃往美国。最初落脚在宾州,之后逐渐散布至爱荷华、密西西比、印第安纳、伊利诺、密西根。他们的外观很容易辨识:成年男子穿黑衣留长须,女子把长发挽成髻,着深色连身裙。
现代的阿米许人,仍然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经济方面的成就,自然比不上一般美国人。如果回溯到19世纪下半叶,他们在农业上的表现,也比不上非阿米许人吗?难道是他们较不勤奋?或另有宗教或文化上的因素?Metin Co?gel分析185080年间,爱荷华州密西西比河西岸Johnson郡两个乡镇(Sharon与Washington)的数据,显示阿米许人的农业生产力明显较差。
挑选这两镇来研究的原因是:(1)这是当时阿米许人最密集居住的地方;(2)对新的农业技术还没排斥;(3)邻近地区有非阿米许农民,可以对比农业经营形态与收益;(4) 1850、1860、1870、1880有过4次农业调查,提供许多可供分析的细节资料。
作者希望了解三项问题:(1)在相同的环境与科技条件下,阿米许人与非阿米许人在经济上的表现,是否有明显的差异?(2)经营效率的差异,是否受到耕作方式与投资形态的影响?(3)而耕作与投资形态的差异,是否又受到宗教与文化因素的影响?

阿米许人的农作
外界的认知,是阿米许人排斥机械性的工具,所以农业生产力应该比非阿米许人差。其实反对使用耕耘机是20世纪的现象,19世纪时阿米许人还有过农业工具上的发明。另一种想法是:阿米许人在欧洲受到宗教迫害,只能在地质较差的地方求生存,他们必须更勤奋,农业技术必须更精湛,才能在农业上有所成就,来荣耀上帝。也就是说,他们的宗教信仰,必然对农业生产力有积极的帮助。表1对比阿米许与非阿米许的农业经营成果。


1850
1860
1870
1880
收入∕成本的倍数比
阿米许
非阿米许3。98
5。454。13
5。293。28
4。482。67
3。09
每英亩的营收额$
阿米许
非阿米许6。67
6。1312。26
12。4514。36
16。399。18
17。78
农家户数
阿米许
非阿米许3
4528
10873
20394
237

整体而言,我们可以看到,1850、1860年代时双方差距不大。到了1880年代,以每亩的营收额来看,双方的差距就很明显了(9。18比17。78)。阿米许族人互助的情形很常见,相互帮忙耕种收割也是常态,这些都可以减少雇工支出。为什么在农劳动成本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农业收益反而比非阿米许人差?
有一种可能性是:非阿米许农人追求利润极大化,倾向于挑选市场价值最高的作物,单一专业化生产。而阿米许人较不和外界贸易,在分散风险以及追求自保的考虑下,必须种植基本生活的作物,也就是说,阿米许人的心态让他们避免生产专业化。
1850年时,阿米许农户平均生产6。7种作物(非阿米许6。1种),1860年时6。7种(非阿米许人6。5种),1870年时9。6种(非阿米许人8。5种),1880年时13。2种(非阿米许人10。5种)。这项数字显示,185060年间双方几乎无差别,1880年时相差将近3种。但作物总类数量的差别,应该不足以解释表1内农业收益的差异,因为分散作物不至于导致成本明显高升,或收益明显下降。
再考虑另一项因素:会是由于阿米许人的生产工具较差吗?应该不会,因为那时的机械动力农具尚未普及。阿米许人反对使用骡子,因为那是马与驴的混血,而且没有再繁殖的能力,是违反自然的东西。此外就看不出阿米许人的工具较差。
另一项可能,是阿米许人对土地的投资过高。也就是说,即使农业产出与非阿米许人相同,收益与投资之比也会明显降低。现在来看表2的对比。


1850
1860
1870
1880
平均每户的农业资产额
阿米许
非阿米许1262
12013174
28176957
49276923
5253

从上表可以看出:阿米许人对农地的投资,明显高于非阿米许人。有什么理由让他们这么做?较可能的解释是:他们希望自己的农地有较高的价值(较肥沃、灌溉佳、运输便利),下一代才会更有意愿继承,让小区的延续性更长远,阿米许的宗教与文化保持得更完整。具体的做法,是长辈替儿子准备好耕地,在农业资产上长期大量投资,希望他们成年后不要四散。
有数字能证明阿米许人长大后,离乡的比例较低吗?简单的算法,就是计算18601870两次农业调查期间,还居留在同一小区的孩童比例:阿米许人有28%,非阿米许人只有7%。18701880那次调查就更明显了:阿米许人有53%,非阿米许人只有12%。这表示父辈的土地遗产,对阿米许人「根留原地」的倾向,有很明显的效果。同样地,若计算「子承父业」的比例,阿米许人也是明显超出。

阿米许人
结论是:阿米许人为了文化与宗教的完整和延续性,会把大部分的资金投入购买与改良土地;可用的业务资金相对就少,农业生产力因而比不上非阿米许人。他们宁可追求族群的延续性,而牺牲经济上的收益。这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说明文化与信仰确实会影响经济成就。
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有人观察到:「天主教徒睡得好,基督教徒吃得好。」那是因为天主教追求内心平静,较不鼓励追求财富。而基督新教(Protestant)则鼓励勤奋节俭,用财富来荣耀上帝。这是Max Weber的著名学说,但R。 H。 Tawney反驳这种逻辑。这是个曾经引起大争辩的公案,内容相当复杂曲折,顺便提到供读者思考:文化与宗教会影响经济成就吗?

参考文献
Co?gel; Metin (1993): “Religious cul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of the Amish; 185080”;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53(2):31931。
Hostetler; John (1993): Amish Societ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4th edition。

21金本位是传递大恐慌的元凶?





经济史学界有一种说法:大学部的经济史课程,通常只有一学期(3学分),其实只要教「1929年经济大恐慌」这个题材就够了。为什么?第一,这个题材引发许多大争辩,都尚未有定论,例如:大恐慌的起因为何?为何这么快就传布到全世界?它是如何终止的?各国政府有过哪些有效的作为?第二,大恐慌所牵涉的主题众多:货币危机、汇率政策、利率政策、农业政策、国贸政策、金融危机、产业政策、社会福利措施。上述的众多题材,一星期上两次课,也只能大概触及,何况还有谈不完的个案(美、日、英、法、德、南美洲、中国)研究。
1929年大恐慌的起因,主要有三种说法。(1)产业结构说:1914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经济严重破坏,战后复兴重建时,必须向美国购买建设物资(如钢铁)与生产设备。在国外市场的强烈需求下,美国工业界迅速扩张生产。十年之后到了1928年时,欧洲的重建已告一段落,对美国的物资需求锐减。1918年后大幅扩张产能的美国产业,在海外市场急剧缩减之后,面临景气衰退,开始裁员,导致全面性的经济恐慌。
(2)货币政策说,这是以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Milton Friedman(19122006,1976年诺贝尔得主)为首的论点。他们认为造成1929年大恐慌的主因,是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类似中央银行)在这段期间,不恰当地减缩货币供给量,造成物价大跌、股市下跌,导致世界性的灾难。
(3)金本位体制说。它的背景是金银复本位,意思是说:黄金与白银都是中央银行用来发行货币的信用准备,国家规定黄金与白银之间,有固定的交换比例(19世纪中期约15。5比1);任何人都可以拿纸币,向银行换回等值的黄金或白银。这套复本位制在欧洲已实行数百年,到了1870年左右,以英、美、法、德为首的列强,因为国际银价大贬,逐渐放弃白银的货币功能,改采黄金单一本位制,简称金本位制。

18821933年间的美国Gold certificates可当纸币流通
金本位制在18801910年代运作得很好,在19148年世界大战期间中止运作。当时执世界金融牛耳的英国,直到1925年才又回复金本位,但只撑了6年,到1931年9月就再度脱离,全世界的金本位制就逐渐崩溃了。
191431年间,金本位制可说是多灾多难。最主要的原因,是金本位制国必须公告币值,例如1英镑等于多少公克的纯金。理论上,任何持有英镑的人,都可以向英格兰银行换回公告价值的黄金。也就是说,金本位制是一种固定汇率制,英国在经济衰退时,必须苦撑住这个汇率,目的就是要维持金本位制的基本特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