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语译注-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评析】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原文】 
14?29 子贡方人(1)。子曰:“赐也贤乎哉(2)?夫我则不暇。” 

【注释】 
(1)方人:评论、诽谤别人。 
(2)赐也贤乎哉:疑问语气,批评子贡不贤。 

【译文】 
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原文】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原文】 
14?31 子曰:“不逆诈(1),不亿(2)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1)逆:迎。预先猜测。 
(2)亿:同“臆”,猜测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原文】 
14?32 微生亩(1)谓孔子曰:“丘,何为是(2)栖栖(3)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4)也。” 

【注释】 
(1)微生亩:鲁国人。 
(2)是:如此。 
(3)栖栖:音xī,忙碌不安、不安定的样子。 
(4)疾固:疾,恨。固,固执。 

【译文】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语吗?”孔子说:“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语,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原文】 
14?33 子曰:“骥(1)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注释】 
(1)骥:千里马。古代称善跑的马为骥。 

【译文】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原文】B》 
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评析】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但用在政治领域,有时就不那么适宜了。 

【原文】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1)人。下学而上达(2),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1)尤:责怪、怨恨。 
(2)下学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原文】 
14?36 公伯寮(1)愬(2)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3)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4)。”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1)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孔子的学生,曾任季氏的家臣。 
(2)愬:音sù,同“诉”,告发,诽谤。 
(3)子服景伯:鲁国大夫,姓子服名伯,景是他的谥号。 
(4)肆诸市朝:古时处死罪人后陈尸示众。 

【译文】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评析】B》 
在本章里,孔子又一次谈到自己的天命思想。“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为,即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原文】 
14?37 子曰:“贤者辟(1)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2)矣。” 

【注释】 
(1)辟:同“避”,逃避。 
(2)七人:即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译文】 
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评析】 
这一章里讲为人处世的道理。人不能总是处于一帆风顺的环境里,身居逆境,怎样做?这是孔子教授给弟子们的处世之道。 

【原文】 
14?38 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原文】 
14?39 子击磬(1)于卫,有荷蒉(2)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3)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4),浅则揭(5)。”子曰:“果哉!末(6)之难(7)矣。” 

【注释】 
(1)磬:音qìng,一种打击乐器的名称。 
(2)荷蒉:荷,肩扛。蒉,音kuì,草筐,肩背着草筐。 
(3)硁硁:音kēng,击磬的声音。 
(4)深则厉:穿着衣服涉水过河。 
(5)浅则揭:提起衣襟涉水过河。“深则厉,浅出揭”是《诗经?卫风?匏有苦叶》的诗句。 
(6)末:无。 
(7)难:责问。 

【译文】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只为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以责问他了。” 

【原文】 
14?40 子张曰:“书云:‘高宗(1)谅阴(2),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3),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4)三年。” 

【注释】 
(1)高宗:商王武宗。 
(2)谅阴:古时天子守丧之称。 
(3)薨:音hōng,周代时诸侯死称此。 
(4)冢宰: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译文】 
子张说:“《尚书》上说,‘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仅是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职事,听命于冢宰三年。” 

【评析】 
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在孔子以前就有,《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对此,孔子持肯定态度,即使国君,其父母去世了,也在继位后三年内不理政事,平民百姓更是如此了。 

【原文】 
14?41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喜好礼,那么百姓就容易指使了。” 

【原文】 
14?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1)。”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2)。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注释】 
(1)安人:使上层人物安乐。 
(2)安百姓:使老百姓安乐。 

【译文】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 

【评析】 
本章里孔子再谈君子的标准问题。他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国平天下。 

【原文】 
14?43 原壤(1)夷俟(2)。子曰:“幼而不孙弟(3),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注释】 
(1)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他母亲死了,他还大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 
(2)夷俟:夷,双腿分开而坐。俟,音sì,等待。 
(3)孙弟:同逊悌。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原文】 
14?44 阙党(1)童子将命(2)。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其居于位(3)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释】 
(1)阙党:即阙里,孔子家住的地方。 
(2)将命:在宾主之间传言。 
(3)居于位:童子与长者同坐。 

【译文】 
阙里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评析】 
孔子特别注重长幼有序。这是儒家的一贯主张。除了在家庭里讲孝、讲悌以外,年幼者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还必须尊敬长者。由此,发展为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在今天还有提倡的必要,但应当剔除其中的封建因素,赋予民主性内容。

卫灵公篇第十五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 
15?1 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2)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注释】 
(1)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2)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评析】 
卫灵公向孔子寻问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对此很不感兴趣。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所以他以上面这段话回答了卫灵公,并于次日离开了卫国。 

【原文】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矣。” 

【注释】 
(1)愠:音yùn,怒,怨恨。 
(2)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评析】 
从本章开始,以后又有若干章谈及君子与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区别。这里,孔子说到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 

【原文】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评析】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原文】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原文】 
15?5 子曰:“无为而治(1)者,其舜也与?夫(2)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释】 
(1)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2)夫:代词,他。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评析】 
“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原文】 
15?6 子张问行(1)。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3),行乎哉?立则见其参(4)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5)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6)。 

【注释】 
(1)行:通达的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