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的发迹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吴三桂的发迹史-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圆寻欢作乐。陈圆圆知他心里苦闷,不但不劝他别沉湎声色,反而尽心尽力地侍奉他,让他从中得到快乐。

多尔衮见吴三桂几次向自己提起恢复明廷之事,便知他心不死。在想方设法笼络他的同时,还派人监视了他。

虽然如此,吴三桂还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南京弘光政府的动态。他本来是对弘光皇帝心存希望的。在他看来,弘光皇帝虽然不是崇祯皇帝的嫡系子孙,但他毕竟属于大明一脉。他内心希望弘光皇帝能号召宇内,担起恢复明室,抗击李贼与清兵的大任,他随时都准备追随弘光政权。然而,不久他便听到了关于弘光政府的种种不是。比如说弘光皇帝昏庸无道,马士英、阮大铖之流操纵朝廷作奸犯科等。他因此而深感失望。

左懋弟、陈洪范、马虎率领的弘光政府的使节们于十月初进入京城。马虎一到京城,便甩开左陈二人,求见于多尔衮。多尔衮听说是这么一个政府,开始便回避。他不希望再有一个明朝天子出现,因为如果散沙似的中原在大明天子的号召之下又团结起来,那么自己的问鼎中原之梦便永远只能成为梦幻了。虽说自己已经住进了皇宫,但随时都可能有与李自成逃离京城一样的命运。然而,现在毕竟有了这么一个政府,而且已找上门来。经过再三考虑,觉得还是先见了再说。

马虎将马士英以弘光皇帝的口吻写给多尔衮的书信交给了多尔衮,多尔衮认真地将书信看了一遍,心中便有了底。信中所言无非就是愿意与大清结为盟友,互不侵犯骚扰。若能答应,愿意向清朝发纳白银十万两,并愿意割地。多尔衮看着马虎呈上的黄金千两,白银十万两,心里便琢磨开了,从来还没有这种不战而降的政府!从他的书信看来,他是唯恐自己不答应他求和。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多么无能的政府!

多尔衮心里的阴霾消失了,他笑着对马虎说:“想你家福王也自诩为大明天子,哪里有半点皇帝气派?出手是如此小气,他以为我大清是乞丐么?我大清岂能为些许财物所动?只要我大清敢为,这大明的江山焉能不是我大清的,我何要你家福王相送?”多尔衮言下之意,是不承认福王为大明的天子。

马虎见多尔衮的胃口如此大,说话又如此气势,早已吓得懵了。心想:早知如此,我才不愿意做这劳什子使节呢!他本想说若大王你真心与我家皇帝讲和,我们愿意割更多的地。可是由于这话他叔没有交待,他便也不敢随便说。

多尔衮见马虎如此脓包,心里好笑。本要将其逐出宫门,但转念一想:他既来求和于我,又岂不会去寻找吴三桂?如果自己驱逐了他,那不正好将他推到吴三桂身边去了?于是他转过语气对马虎说:“本王念你劳苦之功,又见你家福王一片诚心,且容许本王思量之后再答复你!你先在宫里歇息一些时日再说。”

马虎万没有想到多尔衮的语气又会松动下来,见他如此说,马虎高兴万分,立刻答应,哪里有半分疑虑。

多尔衮叫人将马虎等人安置好,立刻嘱咐部下,要他们加强对吴三桂的戒备,并注意吴府之中的一切动态。

马虎在宫中住了几天,但多尔衮一直没有个明确的答复,想见多尔衮又不可能,马虎心里便急了。因为他还有另一个任务没完成。他得想方设法见见吴三桂,但多尔衮的清兵却不让他离开。

正当马虎一筹莫展之时,清兵突然同意他去见吴三桂了。原来多尔衮觉得老是这样也不是个办法,倒不如让他与吴三桂一见。一则可以松马虎的心,二则可窥吴三桂之态。对于他来说,吴三桂终究是自己的心腹大患。

马虎又甩开左陈二人跑到了吴三桂府上。

吴三桂早就听说了弘光皇帝晋封自己的事,他对此晋封实在感到好笑:自己并非他福王之臣,且无寸功于福王,他何故要加封自己?岂不是一厢情愿么?在他心里,他不仅没承认弘光皇帝,而且他已经很鄙视弘光政府了。

吴三桂在客厅里会见马虎。吴三桂一副懒洋洋的神态。吴三桂的神态并非完全做给多尔衮的探子看的,而且他确实也轻视弘光皇帝。

马虎告诉吴三桂,说弘光皇帝念他杀寇有功,晋封他为蓟国公。然后将弘光皇帝晋封他的圣旨给他看。

吴三桂打开圣旨,极有兴趣地读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吴三桂倡义讨贼,雪耻除凶,功在社稷,着晋封蓟国公,子孙世袭。加赐坐蟒滚龙伫丝八表里,银二百两。户部拨银五万两,糟米十万石,着督师辅臣责成沈廷扬等,并差适当官员,赍送三桂有功将士,令该镇开列前来,以凭升赏,此乃奖励忠勇之意。

X年X月X日!

吴三桂看完之后,坐下来,一言不发。马虎见吴三桂这样,不知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急得要死。虽然吴三桂不说话,但他却不能不开口啊。马虎问:“不知蓟国公意下如何?”

吴三桂一怔,随即明白马虎之意,然后故意问:“蓟国公是谁?谁是蓟国公?”

马虎知吴三桂是拒受弘光皇帝的晋封,心里非常焦急,却又不好说什么,只有诚惶诚恐地站在旁边。

突然一声冷笑自窗外响起。

吴三桂知是多尔衮的耳目在见到刚才的情形后发出来的,吴三桂心里一凛,这样一来,岂不是太便宜多尔衮了么?这样做不行,自己得给多尔衮一点颜色看看,否则他会看轻我吴三桂的。于是他又故意转变语气问马虎:“你家皇帝是否有意一统天下?”

马虎期期艾艾不知作何回答。因为这话题他叔没有告诉他回答。

吴三桂又问:“你家皇帝是否仍然有意只保半壁江山?”

马虎仍然唯唯诺诺。

吴三桂突然提高声音问:“你家皇帝遣你前来,是向清兵求和么?”

马虎觉得这一句好答,赶快答道:“是的。”

吴三桂便慷慨激昂地说:“你家皇帝既不能御外匪,又不能抗内贼,我受他之封又有何用?”说完之后,便拂袖而去。

马虎被吴三桂冷落在客厅里。

吴三桂走进卧室,不久,便传来他与陈圆圆相狎的荡笑声。

马虎觉得再呆下去已经没味,只好悻悻地离开了吴府。

多尔衮得到耳目对吴三桂接见马虎的情况报告之后,陷入了沉思。他懂得吴三桂心中苦闷的原因。他仿佛看到了吴三桂内心汹涌澎湃的心潮。他觉得自己对吴三桂得另想办法。

马虎又来到宫里求见多尔衮。

多尔衮由于知道了吴三桂的心态,便对弘光皇帝完全失去了兴趣,他将马虎等人驱逐出宫。

左懋弟与陈洪范不明就里,只得随马虎率众人灰溜溜地回到了南京。

五、史可法身殉社稷,朱由崧芜湖被擒

一六四四年,顺治皇帝迁居北京之后,大明江山便成了大清的天下。多尔衮自从将福王使臣遣送回去之后,并没有将弘光政权放在眼里。但现在大清国在北京立都,一国不容二君,所以他便思量着征讨弘光政权了。

令多尔衮感到惊奇的是,弘光政府虽然腐败透顶,但其兵部尚书史可法却是有口皆碑的忠义之士,多尔衮心里顿生惜才之心。为了劝史可法归降,多尔衮挖空心思写了一封信给史可法。信中称:

比闻道途纷纷,多谓金陵有自立者。夫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春秋》之义,有“贼”不讨,则故君不得书葬,新君不得书即位;所以防乱臣贼子,法至严也。闯贼李自成称兵犯阙,手毒君亲;中国臣民不闻加遗一失。平西王吴三桂介在乐陲,独效包胥之哭;朝廷感其忠义,念累世之宿好,弃近日之小嫌;爱整貔貅,驱除狗鼠。……国家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今若拥号称尊,便是天有二日,俨为劲敌。予将简西行之锐,转旝东征。且拟释彼重诛,命为前导。……诸君子果识时知命,笃念故主,厚爱贤王,宜劝令削号归藩。……南州群彦,翩然来仪,则尔公尔侯,列爵分土,有平西之典例在。……先生领袖名流,主持至计;必能深惟终始,宁忍随俗浮沈。取舍从违,应早审定。兵行在即,可西可东,南国安危,在此一举。愿诸君子同以讨贼为心,毋贪一身瞬息之荣,而重故国无穷之祸,为乱臣贼子所笑,予实有厚望焉。

史可法看多尔衮的信中有“国家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而非取之于明朝也”不禁莞尔。心想:李贼从何处得燕都?然而,史可法毕竟是个方正之人,他虽然拒绝投降多尔衮,却仍然给多尔衮回了封很客气的信。信中称:

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顿首谨启,大清国摄政王殿下。……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真尧舜之主也。以庸臣误国,致有三月十九日之事。法待罪南枢,求援无及。师次淮上,凶问逐来。……国破君亡,宗社为重;相与迎立今上,以系中外之心。……今上悲不自胜,仅允监国。……忽传我大将军吴三桂借兵贵国,破走逆成,为我先皇帝后发丧成礼;扫清宫阙,抚辑群黎。且罢剃头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举动,震古铄今;凡为大明臣子者,莫不长跪北向。……乃辱明谕,特引《春秋》大义来相诘责。……然此文为列国君薨,世子应立。有贼未讨,不忍死其君者立说耳。若失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宫皇子,惨变非常;而犹拘牵不即位之文,坐昧大一统之义。……将何以维系人心,号召忠义?……贵国笃念世好,兵以义动;万代瞻仰,在此一举。若乃乘我蒙难,良好崇仇;窥此幅员,为德不卒;是以义始,而以利终;为贼人所窃笑也。贵国岂其然?

多尔衮看完史可法的信之后,内心对史可法的敬重又增加了一层。虽然如此,然而又不得不征讨弘光政府,所以其内心顿生一种悲哀。

然而,就在清军打到淮、徐,江北快要保不住的时候,守备在江北四镇的弘光政权的官兵还在抢占地盘,相互火并。

四月十三日,清兵兵临扬州城下,包围了扬州城。驻守在扬州的史可法见势危急,便咬破手指,以血书信告急急送朝廷。

四月十四日,弘光帝召见群臣。

大臣之中有人提出“淮、扬最急”,应赶紧调兵防御增援。但马士英为了把持朝政,压制东林党,欲撤二镇江防兵去对付左良玉。马士英认为:宁可使君臣一同死于清兵之手,也不能死于左良玉之手。

众大臣见马士英如此败坏,便将史可法的“血书告急”示与皇帝。朝廷上下顿时议论纷纷。

马士英见众口一词,自己的主意要被推翻,便眦目大呼:“有议守淮者斩。”众大臣自然不敢再开声,连弘光皇帝也被吓懵了。

于是,史可法断了援兵,只有死守。

四月十八日,清军又招降史可法。史可法置之不理。

四月二十日,清兵对扬州城猛烈攻击,史可法虽然身先士卒誓死抵抗,但不久之后,扬州城便沦陷,史可法被俘。

多铎按照多尔衮的旨意,又一次劝降史可法。史可法慷慨回答:“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多铎见其心意甚坚,知无法招降,便于四月二十五日将其杀了。

扬州沦陷以后,清兵便如入无人之境。六月二日,清兵乘势渡过长江,占领南京的屏障镇江。南京城内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而此时的弘光皇帝依然沉湎于声色之中。

马士英等大臣见势不妙,趁夜将弘光皇帝从昏醉之中拉出,准备奔向芜湖,想得到总兵黄得功的庇护。

六月八日,多铎率兵进入了南京城。

那天,普天普地都笼罩在一片滂沱大雨之中。多铎坐在有篷布的马车上,见南京城门口是一个挨一个地跪着的南明官僚,大雨劈头盖脸地淋下,他们一个个都成了落荡鸡似的。然而,谁也不敢用手擦去水珠,身子抖抖索索的,毕恭毕敬地迎着自己。多铎的心里说不出是欢喜还是悲哀。他只是仰起头,看着被雨帘掩遮的已经看不明了的天空,一言不发。

弘光皇帝被大臣们拉出南京城之后,才回过神来,他问马士英:“马爱卿,你将朕拉到何处去?难道哪里有什么宴会么?”

众人一听,想笑而又笑不出来。都到什么时候了,他还记得去喝酒!众人因此而默然,内心的酸楚是不言而喻了。

马士英看了看众人的表情,然后对弘光皇帝说:“皇上,清兵打进南京城了。”

弘光皇帝吓得哭起来了。“啊!清兵打进南京城了?那他们会不会杀了朕?朕可没有做对不起他们的事啊!”

众大臣听了,心里越发不是个滋味。心想,我们怎么糊涂到这种地步,竟然拥戴这种人做大明天子?试想想,这种人能够担负起消灭李贼,驱逐清兵,振我大明的重任么?想到此处,众大臣无人再理弘光皇帝,只是沉默寡言地坐在马车里,任凭马车将自己拉向何处。

弘光皇帝见众人不理自己,以为清兵追来,自己死到临头了,心里越发慌了。又战战兢兢地问马士英:“马爱卿,你说清兵会不会追我?我会不会被清兵杀头?”

马士英见皇上如此,只好安慰他说:“我们是投奔芜湖的,那里有总兵黄得功驻守。只要能得到黄总兵的庇护,我们就不用担心会丧命。”

弘光皇帝见马士英如此说,心里虽然紧张,却也不好再开口询问。

然而,天不从人愿。就在弘光皇帝奔到芜湖之时,投降清军的明朝将领田雄追上来了。

田雄率兵拦住了弘光皇帝的马车。

弘光皇帝见是田雄,以为他接驾来了,连忙对田雄说:“田爱卿,你救驾有功,朕封你为大将军。”

众人已知田雄已降清军,自然知道他拦皇帝的马车是何用意,因此都默不作声。

田雄说:“皇上,你既有此意,为何不早封臣为大将军?”

弘光皇帝说:“现在也不迟啊!”

田雄说:“现在已经迟了。即使皇上有此心意,臣也无法消受了。”

弘光皇帝顿时明白田雄话中之意,昏厥过去。

第十四章 英雄末路

一、顺治定鼎燕京,部署灭李战略

一六四四年九月,距多尔衮驻进北京已有五个月之久。经过多尔衮数月的治理和整顿,北京的局势已比较平稳。多尔衮认为福临迁入北京的日子到了。多尔衮派人给福临送去书信,劝其抓住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