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的发迹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吴三桂的发迹史-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六四四年九月,距多尔衮驻进北京已有五个月之久。经过多尔衮数月的治理和整顿,北京的局势已比较平稳。多尔衮认为福临迁入北京的日子到了。多尔衮派人给福临送去书信,劝其抓住时机,即时定都北京,以成大业。

年幼的福临在清朝的王公贵族的呵护之下,从沈阳出发,经过一个多月的颠簸到达北京。

福临一到达北京,多尔衮就积极操办福临在北京登基的大事。多尔衮将明朝故官与清朝贵族集中一起,商量具体事宜。

十月三十日,即阴历十月初十,清朝在明朝的京都北京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顺治皇帝坐上了崇祯皇帝曾经坐过的御座。

许多原明朝的大臣,现在成了清朝的新贵,他们以祝福崇祯皇帝同样的口吻祝福着顺治皇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多尔衮操办了福临登基的事宜以后,便筹划着如何稳固政权。他觉得当务之急依然是要稳住明廷官员中最有实力的代表人物吴三桂。吴三桂虽然被自己的连环计一步一步地向清朝靠拢,但吴三桂毕竟不是完全出于自愿,所以多尔衮总觉得有些不可靠。他认为要想将吴三桂牢牢地抓在手中,不能单靠挟制,还得给他一些想头。于是,他向顺治皇帝进言。

多尔衮说:“吾大清入关以来,之所以能节节胜利,是仰仗陛下之威。然原明将吴三桂也实在是功不可没。现在李自成窝住西安,纠集民众,兴风作乱,其势不可轻视。虽然不能撼动我大清国基,但要灭它,亦须耗费国力。臣以为不如晋封吴三桂,一则可彰其功,二则可激其志。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顺治皇帝说:“一切任凭摄政王做主。”

多尔衮借皇帝之名,授吴三桂平西王封号、册印,并赐银一万两,御马三匹。

吴三桂在接受封号之时,正在与陈圆圆作乐。听到封号之后,他的兴致立即跑到九霄云外去了,由此而变得闷闷不乐起来。

陈圆圆问吴三桂:“他们没有晋封你之时,你却快快乐乐的。而晋封你之后,你反而不快乐了,这是为何?”

吴三桂说:“这不是晋封,这是捆绑我的绳索!”

陈圆圆问:“夫君为何如此说呢?”

吴三桂说:“他们不晋封我,本是想让我自生自灭。我拥有你足矣,岂不可快快乐乐过一生?现在他们晋封我,必是要我出征,我不得再享清闲矣!”

陈圆圆说:“男子汉大丈夫本应驰骋沙场,岂可老死家中?你又何必为此烦恼?”

吴三桂抚摸着陈圆圆的脸蛋说:“爱妾真是幼稚得可爱!你道他们要我同谁去打仗?”

陈圆圆问:“同谁?”

吴三桂说:“李自成!”

陈圆圆不解地问:“你怎么知道?”

吴三桂反问:“他们晋封我为什么?”

陈圆圆说:“平西王啊!”

吴三桂笑道:“这不得了!谁在西边?他李自成啊!李自成在西安呆着,顺治在北京能睡得安稳么?不过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陈圆圆问:“你觉得什么有意思?”

吴三桂笑着说:“原来崇祯皇帝让我打李自成,而现在的顺治皇帝也让我打李自成,一个封我为平西伯,一个封我为平西王,我和李自成都没有变,而朝代变了,皇帝也变了,我觉得这就很有意思!圆圆,你说说看:是平西伯大还是平西王大?”

陈圆圆说:“我可不管你是平西伯还是平西王,你还是吴三桂我的夫君!”

吴三桂笑着说:“对!对!不管是平西伯还是平西王,我依然是我,吴三桂依然是吴三桂!”

陈圆圆问:“你会不会去打李自成?”

吴三桂问:“你说呢?”

陈圆圆说:“你可是答应我的,你不打李自成。”

吴三桂说:“这回怕不行了。”

陈圆圆说:“你不会拒绝么?”

吴三桂说:“皇上又不是让我去灭贼,而是帮我去报仇。你说我与李自成有深仇大恨,不报的话,我还能在世上立足么?”

陈圆圆默然了。她心想:男人们之间为何会有那么多恩恩怨怨奇奇巧巧的事?

果然,几天之后,顺治皇帝宣吴三桂进见,吴三桂口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以后,皇帝用稚气的口吻问:“吴爱卿,听说你与李自成有不共戴天之仇,是否属实?”

吴三桂知道皇上是明知故问,也知道他明知故问的用意所在,尽管如此,他还是不得不佩服皇帝的机灵。因为他只能说:“李自成灭我吴门,我与李自成不共戴天!”

皇帝又问:“既然如此,吴爱卿可想报仇?”

吴三桂心里好笑,我能说我不想报仇么?他慷慨激昂地说:“不报此仇,我誓不为人!”

皇帝用稚气的口吻赞叹说:“好!有志气。男子汉大丈夫有恩不能谢有仇不能报,以何立足于天地之间?”

吴三桂激灵灵地打了个寒战,而嘴里只得说:“吾皇英明。”

皇帝说:“既然如此,朕将派兵相帮你,使你能报得家仇,洗雪国耻。”

吴三桂说:“谢主隆恩!”

接着,皇帝宣阿济格与多铎进见。

等众人都在宫殿之上跪着时,皇帝说:“为了平定西乱,确保我大清之安宁,朕决定即日起兵征讨李贼,不知众爱卿意下如何?”

阿济格与多铎齐声说:“皇上英明。”

皇帝说:“英亲王阿济格听令!”

阿济格连忙说:“喳。”

皇帝说:“朕封你为靖远大将军,率领平西王吴三桂,将军尚可喜统领兵马二十万由大同经榆林、延安向西安逼进。”

阿济格说:“遵旨。”

皇帝又说:“豫亲王多铎听令。”

多铎忙称:“喳。”

皇帝说:“朕命你率领孔有德,耿仲明统领兵马二十万由河南怀庆直攻潼关。你们两军务必会师于西安,将李自成消灭在西安城内。”

皇帝部署完毕,让阿济格与多铎分头去准备。吴三桂抽空回了家,他想与陈圆圆话别。自从经历了那次依依不舍的离别,之后又大难不死的相逢,吴三桂与陈圆圆都特别珍惜自己与对方相处的时候。这次又要出门远征,不知何日归来,吴三桂心里想起来就心酸。

陈圆圆见吴三桂回来,便连忙问:“皇上宣你进见是什么事?”

吴三桂说:“哪能有别事?”

陈圆圆说:“去打李自成么?”

吴三桂说:“正是。”

陈圆圆说:“什么时候出发?”

吴三桂说:“两天之后就要出发!”

陈圆圆立即扑进吴三桂的怀里,撒娇地说:“这么说,你我又要分别了?”

吴三桂不开言,因为这是不需要回答的问题。男人与女人相处时,有许多问题是不需要回答的。不回答会意味深长,回答了便会索然无味!

陈圆圆说:“那我要跟你去!”

吴三桂说:“其实我心里也想带你去!”

二、李自成退出陕西西安,占据湖北武昌

李自成从北京撤出,直接回到西安。

西安是李自成的发祥之地,因此,他与周边百姓的关系融洽,占人和之利。加之,太原有陈永福率重兵镇守,延安、绥德有李过、郝摇旗率雄师占据,而黄河与潼关又是天然屏障。于是,李自成似乎又找到了自信的感觉,兴致勃勃地筹划起如何抗清的大业来。

李自成召集众将,问计于他们。

李岩说:“臣以为大顺军这段时间以来之所以节节败退在于我们无根基。我们每在一处取胜之后,不能在那里建立自己的政权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因此,敌兵前来,如果我战败,便会如秋风扫落叶般的溃败。”

李自成见李岩一再提到败退,心里有些不舒服,便用不客气的语气问:“李爱卿既知我们败退的要源,想必已有对策?”

李岩似乎并未在意李自成的语气,坦诚地说:“当务之急,臣认为应该是南取汉中,西征甘肃,攻克兰州,确保关中,以关中作为我们的抗清基地。”

宋献策闻之,觉得李岩此计很有理,便大加赞赏。

牛金星本对李岩有嫉妒之心,借此想奚落李岩几句,见宋献策如此说法,便不好再说什么。

李自成便依李岩之言,定下如此战略,并下令权将军刘体纯率领十万大军过黄河北上。

正如李岩所说,农民军虽然占领了大片土地,但对原占领区内建立的农民政权没有大力巩固,清军纠合原明朝官僚纷纷反攻倒算,李自成所建立的农民军又相继被摧毁。尤其是离北京较近的河南更甚。

李自成接到军报,忧心忡忡,又问计于众将。

李岩主动请缨,慷慨地说:“请陛下给我二万精兵,我将率兵前往河南镇压暴乱,保护大顺政权。”

李自成见李岩历来如此,今日又主动请求率兵,心里好生不快。李岩虽然慷慨,但他却哼哼哈哈,不予答复。

这一切都让牛金星看在眼里,他心里于是有了倒李岩的念头。牛金星虽然身为丞相,但除了一些鸡鸣狗盗之术以外,心里并无多少韬略。因此,对李岩每每能够在大殿之上纵论国事,根本不把他牛金星放在眼里而嫉恨在心。牛金星恨不得即刻将李岩置于死地,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今日见此良机,岂能错过。因此在散朝之后,来进见李自成。

李自成此时本已对李岩心生不满。李岩一再指出我李自成失败之原因,仿佛他李岩还要胜过我李自成似的!这是李自成心生不满的原因。今日在大殿之上,李自成之所以没有立即答应让李岩率兵去河南,是因为他对李岩此举有些不解。他尤其觉得李岩急于请求率兵令人生疑。李自成正在琢磨此事之际,牛金星来了。

李自成问牛金星何事?

牛金星说:“李岩确有过人之处!”因为他还吃不准李自成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所以他的语气充满试探味。

李自成一怔,反问:“牛爱卿何出此言?”他也不知道牛金星打的是什么主意。

牛金星说:“陛下进京之时,李岩才越众人,上疏定国安邦之计;那日退守西安之时,他又洞察秋毫。指出我大顺军失败原因。由此说明李岩确实有雄才大略!”

李自成听了牛金星的话,脸色越来越难看,忍不住将心中之虑说了出来:“李岩自请率兵去河南,牛爱卿是如何看待此举的?”

牛金星见火候已到,便装出十分忧虑的样子说:“李岩是雄才大略之人。陛下见过几个有雄才大略之人能够久居人下的?而河南又是李岩的故乡,如果陛下给他重兵,后果可能难以逆料!我估计这也是李岩要自请率兵去河南的原因!”

李自成听后,心里一凛。他虽然对李岩此举有所猜忌,但还没有想到这上面来。如今听牛金星之言,有如梦中惊醒一般。他在心里琢磨李岩的举止言谈,越琢磨越觉得牛金星说的对,越琢磨心里越有了后怕。李自成说:“传朕旨意,将李岩就地捕杀!”

牛金星听后一喜,看你李岩猖狂到几时?然而又一忧,赶紧说:“陛下只杀李岩,那其弟李牟呢?”

李自成一惊,又传旨意:“将李岩与李牟一并捕杀。”

李自成杀害李岩与李牟兄弟二人之事,震动了朝野。许多文武大臣对李自成心生不满,对牛金星更是痛恨有加。连素来与牛金星交好的宋献策也扼腕愤叹。而刘宗敏更是按剑切齿骂道:“他牛金星身无寸箭之功,敢以谗言诛杀两员大将,我应该挥剑斩了他。”继而又长长地叹了口气道,“文臣与武将不和,将军与士兵不能团结一心,我看我大顺再不可能克敌制胜了。”

一六四四年八、九月间,清兵已沿太行山南下,并从大同入代州、忻州,直逼太原,占领偏关,威胁陕西边境。

十一月间,阿济格率领吴三桂、尚可喜一路大军攻陷太原、平阳等城。山西全部失守,大顺军退守潼关。

而多铎率领的一路大军在顺治皇帝的多次斥责下,于一六四五年一月渡河到孟津,与大顺军大战于洛阳、陕州、灵宝一带,一直进逼至潼关东三十里处。

李自成见大顺军节节败退,心里忧愤交加。他没有想到自己苦心经营数月之久的防线被清军一击即溃。他想:我大顺军如果再失去潼关这道天然屏障,这陕西哪里会有我们的立足之地?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守住潼关。

李自成亲自跑到潼关,指挥作战。

多铎受顺治皇帝所逼,不敢再有所怠慢,只顾命令清兵死攻;而大顺军受李自成所激励,也打算背水一战,也是拼命死守。两军打得异常惨烈。

两军相持了一个多月,时至一六四五年二月八日,多铎觉得不能再这样与大顺军相持下去,否则,将对己方不利。因为大顺军大多出身于此,而自己是远道而来。所以,他下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攻取潼关。

蚂蚁似的清兵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之下,向潼关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也不知炮火之下倒下的是大顺军,还是清兵,多铎管不了那么多了,他一心只想攻陷潼关。

李自成终觉力不从心,率领侍卫撤出潼关奔西安而去。潼关失守。

就在此时,阿济格与吴三桂率领的清兵自保德渡河进入绥德,投降于李自成的明朝降将唐通又叛变投清。李过、郝摇旗率领大顺军与吴三桂所率领清兵遭遇。经过激烈战斗,李过与郝摇旗寡不敌众,被迫从陕北南撤。延安、鄜州相继失陷。

于是,西安便变成了清兵攻击的主要目标。

二月九日,刚刚退入西安的李自成顾不上休息,携着文武官员匆匆忙忙地从西安撤出来。

望着自己在此称王的古都西安,想起自己当年率领农民军从此出发,一路风卷残云般的攻进了京城,不知为什么,李自成心中顿生一种不祥之兆,眼眶一热,泪水就流了下来。

李自成率领大军经蓝田下陕南,由商州龙驹寨走武关,退守在商洛山区休息一段时日。然后走出武关,到达湖北,进入襄阳,占据了武昌城。

三、刘宗敏痛斥吴三桂

一六四五年五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进入湖北地区以后,将部队进行整编。将几十万人马整编为四十八部,分为两大集团。由李过、高一功、郝摇旗等率领的队伍驻扎在荆州、襄阳一带。由李自成、刘宗敏率领的队伍,屯兵于承天(现在湖北钟祥县)。

农民军在武昌期间,将江夏县改为瑞符县,建立了政府机构,设置官员,铸造永昌钱币。

李自成认为:“西北虽不定,东南岂再失之?”所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