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圣坛的诸葛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走下圣坛的诸葛亮-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十一月,西晋大举伐吴,“遣镇军将军、琅邪王伷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浚、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东西凡二十余万”,其中除前两路外,其余诸路大军必经夏口。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二月,王浚“进破夏口、武昌,遂泛舟东下,所至皆平”《晋书》卷三《武帝纪》……吴国战略要地夏口失守,孙皓势穷力竭,只得投降,西晋统一全国。
  总之,夏口为荆、扬二州战略要地,既是江汉平原顺流东出的大门,又是东南扬州溯江西攻必夺之要塞。赤壁之战,曹操若于孙刘联盟之前占据夏口,便可沿江直下,直接威胁江东政权;即使在夏口以东为东吴水师击败,亦可退守夏口,转攻为守,依然可以保全整个荆州。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若占有荆州,则可以西攻刘璋,东迫孙权,曹操仍有统一全国的资本。可以说,错失夏口一地,曹操由此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时机。
  襄樊之役与关羽失荆州
  三国时期,关羽失荆州,败走麦城。致使诸葛亮《隆中对》规划的横跨荆、益,分兵北上,统一中国的战略宏图化为泡影,“天下之终归于曹氏”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对此,历来史家评论颇多,一般多责备“关羽大意失荆州”。笔者认为,将荆州之失归之于关羽的疏忽大意,实是皮相之见。其实失荆州的原因远非如此简单,它是刘备集团在军事、政治、外交、战略、战术、用人等一系列问题上措置失当而造成的。其中既有关羽本人的责任,亦有刘备、诸葛亮的失策。本文就此作较完整、系统的研讨,以求正于方家。
  1。襄樊之役时机、战略、战术问题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虽然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荆州丢失,关羽全军覆没。故在论述关羽失荆州问题时,不能不涉及发动襄樊之役的时机、战略、战术诸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形势对蜀汉发动襄樊之役是有利的,时机是可以的,关羽的指挥也是成功的”。荆州之失,“主要的不是发动时机和关羽指挥不当”。《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3~15页,1984(3)。笔者认为,这个论断是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兹举三点看法,与上述观点商榷。
  其一,关羽北伐曹魏的时机并未成熟。
  北伐曹魏,匡复汉室,是诸葛亮一以贯之的思想,但北伐要有充分的条件,还要看准时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北伐的条件是“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这是诸葛亮分析了当时整个形势而得出的结论。因为曹操其时已占有天下之半,“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如果没有巩固的根据地、充足的兵力和财力,以及外部条件的配合,确实是“不可与争锋的”。
  但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举兵北伐的条件如何呢?笔者认为,无论从主客观各方面来看,都不符合《隆中对》规定的北伐时机和条件,兹据史实分析如下。
  刘备从公元211年入川,取雒城,破成都,到公元219年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虽初步实现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但经前后九年的浴血奋战,士卒疲惫,亟须休整恢复,积蓄力量。且荆、益内部问题尚多,内政尚未修理,西南少数民族亦未宾服。后来荆州将士对关羽的背叛以及南中地区的高定、雍辏А⒚匣竦却笮铡⒁乃У某票髀揖褪敲髦ぃ移涫彼铩⒘趿艘驯袅倨屏眩锶ㄎ硕崛【V荩缭诠217年,就向曹操请降,操亦“报使修好,誓重结婚”《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关羽北伐时,孙、曹实际上已结成暂时的联盟,为着各自的利益同时觊觎荆州。
  关羽北伐时,也并不具备“天下有变”的有利形势。公元218年,曹魏内部有过两次小骚乱,许都太医令吉本和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发动反曹政变,可惜力量太小,旋被曹操镇压。接着曹魏宛城守将侯音起兵,“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在洛阳的曹操急遣大将曹仁率诸军围宛,关羽军未能及时赶到,次年一月城破,侯音被杀。可见关羽北攻襄樊时,曹魏内部的叛乱已被平定,统治已得到加强和巩固,已不存在“天下有变”的机会了。由此可见,关羽此时此刻只能根据诸葛亮的北拒方针,采取守势,以待条件具备、时机成熟方可出兵北伐,不顾形势,轻举妄动,贸然进兵则非败不可。
  笔者认为,要实现《隆中对》这样重大的战略决策,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而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刘备据巴蜀后,应由主要对外征战、扩大地盘,转为安定内部、增强国力,以待“天下有变”,再大规模出兵,北定中原。此时对内应以发展经济、屯田积谷为主,让蜀中人民在战乱之后,有一定的喘息和恢复发展生产的机会,以便为北伐打下坚实的基础。历史上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以后,再灭掉吴国,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这对刘备集团应该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蜀汉对外应以守为主,伺机蚕食雍州、凉州,同时对孙权要加强联盟,至少也要使之中立,不能站在曹操一边。假如关羽北伐能与东吴同步俱进,孙权是腾不出手来争夺荆州的,如果未能与东吴协同步调,就不易轻出,按兵守土,荆州是断不会丢失的。
  其二,关羽孤军北伐,在战略上是严重失误。
  按《隆中对》拟定的战略,刘备集团在跨有荆、益之后,待时机成熟,荆州军北攻宛、洛,逐鹿中原,益州主力由刘备率领出秦川、取关中,东西呼应,以强大的钳形攻势夹击曹魏。但关羽北伐时,益州主力军竟按兵不动,这就违背了诸葛亮的隆中决策,使荆州军变成一支孤军。且关羽所部兵力严重不足,仅“号有三万人”《三国志》卷五十五《甘宁传》……我们认为,战争的胜负虽不能以兵力多寡决定,但兵力对比之于战争,在一定条件下是起主导作用的。关羽以区区三万之众,既须留重兵于后方江陵、公安等基地,防守荆州,又要攻取曹魏军事重镇襄樊,真乃捉襟见肘,其艰难自不待言。由于关羽兵微将寡,故久攻樊城不克,及至曹操统率大军屯驻摩陂,调遣徐晃、徐商、吕建、殷署、朱盖等各路援军至樊城时,关羽面临强敌,兵力更显单薄。当时关羽所部,与孙权西线兵力之比是一比二,同曹魏襄樊守将曹仁的兵力大体相当,但当曹操进驻摩陂、徐晃兵援樊城后,又陡然变化为一比三。曹、孙合流,南北夹击,关羽就处于一比五左右的绝对劣势。
  从军事实力、将帅配备、地理形势来看,益、荆二军是蜀汉政权中主力军和偏师的关系,益州军起着主导作用。荆州军的作战乃至生存,都需要益州主力的配合和支持,而关羽征讨襄樊之举正是在没有益州军支援下的单独行动,面对曹、孙两大强敌焉能不败。
  论者皆谓吕蒙偷袭荆州,致使关羽军败身亡。其实即使东吴不背盟图羽,单凭关羽这支偏师亦很难攻取襄樊,而在曹操遣徐晃配合樊城曹仁夹击关羽之际,羽军已面临覆灭的危险。史载“羽乘船临城,立围数重,外内断绝”《资治通鉴》卷六十八“献帝建安廿四年”……但智勇双全的曹魏大将徐晃竟能攻入重围,破羽围堑鹿角十重,迫使荆州军撤襄樊之围而返师南逃。只因曹操欲“使两贼(指孙权、关羽)相对衔持,坐待其弊”同上。,才下令停止追歼羽军。故胡三省评曰:“晃营破羽围如此而不能制,使吕蒙不袭取江陵,羽亦必为操所破,而操假手于蒙者,欲使两寇自弊,而坐收渔人、田父之功也。”同上。王夫之亦认为:“关羽之覆于吕蒙,固意外之变也,然使无吕蒙之中扰,羽即前而与操相当,羽能制操之死命乎?以制曹仁而有余,以敌操而固不足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两人所见略同,确是中的之论。
  论者又谓关羽麻痹轻敌,尽撤荆州守兵以攻樊城,遂造成后方空虚,给孙权以可乘之机。其实这也需要分析,关羽抽调荆州守兵,固然是他对东吴偷袭荆州的可能性估计不足。但如果不是樊城前线形势艰危,亟须增兵,他又何必动用看守老家的部队呢?关羽南征北战数十年,虽称不上足智多谋,但亦并非一勇之夫,焉能虑不及此,他之所以出此下策,其实亦有难言之隐。
  那么,为何会造成荆州兵力如此空虚的局面呢?笔者认为这是刘备违背了诸葛亮、庞统的战略部署而造成的恶果。刘备集团在占领荆州之后,必须分兵取蜀,“以定大事”。按照诸葛亮的军事意图,由刘备率军袭取益州,开辟新的基地。但必须留下重兵驻守荆州,即确保这块战略要地,又预伏以后北伐的兵力。所以在同刘备分兵时,刘备只带走黄忠、魏延等将领,诸葛亮自己则亲自镇守荆州,并留下关羽、张飞、赵云等大将。
  因益州牧刘璋暗弱无能,故庞统认为可用奇兵袭取巴蜀,他先劝刘备趁与刘璋在涪城会合之机,一举擒璋,以收兵不血刃而定益州之功,但刘备不从,以致错失良机。继而庞统又在刘备进讨张鲁时,建议他“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因为“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这样也能达到“大军卒至,一举便定”《三国志》卷三十七《庞统传》。的目的,可惜又遭刘备拒绝,失去两次绝好的轻取益州的机会。最后刘备还得同刘璋兵戎相见,但由于时机延宕,益州人马已作了充分准备,结果进攻受挫,军师庞统也在攻打雒城的血战中中箭身亡,此时刘备兵力受到损失,进退失据,不得不再次调荆州兵入川。
  倘若刘备听庞统的谋划,用奇兵巧袭益州,则不仅壮大了入川这支军事力量,而且也使荆州军根本不用分兵入川,可惜由于刘备的迂腐固执,把第一步棋走死了,就迫使荆州大部分兵力西进,虽然救活了益州危局,却造成荆州军势单力孤的险境。但如果刘备对荆州局势有清醒的认识,收川后能及时调整战略部署,亡羊补牢,大局仍可挽回。因为在刘备取巴蜀、定汉中后,势力达到鼎盛,益州蜀军总兵力估计已达十五万左右《夷陵之战确系以少胜多》一文对刘备收川后的兵力作了估算,笔者十分认同。此文载《北京师院学报》,1980(2)。,刘备完全可以分出一部分兵力,派张飞或赵云还师荆州,以实江陵之虚。倘若荆州军能增加到七八万左右,蜀国主要五员大将中能有两员或三员一起镇守荆州,再派法正这样的智囊为“谋主”,则荆州之守亦可稳如泰山,确保无虞了。正如后来孙吴镇守荆州的大将陆抗所言:“使臣所部足满八万,信其赏罚,虽韩、白复生,无所展巧。”《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附其子《陆抗传》。可是,刘备对于荆州地区复杂的矛盾、紧张的风云,似乎无所觉察,既没有给关羽增添一兵一卒,也未向荆州加派二三猛将或谋士。相反,刘备还从荆州抽走了孟达,使其攻取房陵、上庸,这样荆州兵力更为空虚。更为失计的是,刘备明知关羽兵力不足,还要令他举兵北伐,关羽孤军悬远,且又倾巢北上襄樊,势必造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势。
  襄樊之役打响后,吴、魏双方的使者往来不绝,密谋夹击关羽,可谓紧锣密鼓,配合默契。而蜀中的刘备对此却一无所闻,对关羽亦未作任何具体的军事、后勤、外交的支援。更使人费解的是,当曹操亲率大军屯驻摩陂,并不断调兵遣将增援樊城时,如此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蜀汉方面竟丝毫没有采取任何军事对策。最后,当关羽处境危急,面临全军覆没之际,蜀中的援军却迟迟不至,这就引起了后人的议论纷纷。章太炎甚至推论,这是因为诸葛亮怕刘备死后无法控制关羽,故效法萧何杀韩信的伎俩,宁愿丢失荆州,也要假手吴军将他除掉。此说自然不足为据,章太炎后来又改变了看法,说是责任在于刘备,因为“当是时,政在先主,武侯徒以抚民划策见任,未能一切领录。其任武侯又不如关羽旧人保信,荆州之败,始于娆吴,终于失援,则先主偏袒疏慢为之”《章太炎全集》,第三卷,61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可见,这均因刘备的固执专断与疏慢轻敌,而造成一连串失计,从而夭折了隆中路线。
  其三,关羽指挥不当,使蜀军由主动陷入被动,终至地失人亡。
  关羽首战于禁告捷,使蜀军处于主动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关羽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误认为固守樊城的曹仁已成瓮中之鳖,“有必破之势”,因而不是集中兵力迅速歼灭曹仁主力于樊城,反而分兵南下,渡过汉水,“遣别将围魏将吕常于襄阳”,《资治通鉴》卷六十八“献帝建安廿四年”。并派遣游军进至许都附近的郏县。使本来力量就不雄厚的蜀军更加分散,结果是樊城攻不克,襄阳也打不下,关羽军在这两座坚城下耗费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士卒疲惫,士气低落。而曹操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得以派出大量部队,增援樊城。孙权也利用这段时间,完成了联络曹操,运送兵员、粮草,进占江陵、公安的准备工作。当蜀军面临腹背受敌的巨大危险时,关羽“自恃二城守固”,居然置之不理,继续围攻襄樊,致使后方基地很快丢失。
  如果说,关羽的第一个失误还有因孙、曹勾结,偷袭荆州这样难以逆料的客观因素,那么,他的第二个失误则是无法原谅的。因为关羽在八月“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三国志》卷三十七《庞统传》。的有利条件下都没有攻破襄樊,到了十月旱季,就更没有取胜的希望了。而且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