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新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吴三桂新传- 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崇祯早已对周延儒看不过眼,只是碍于他首辅大臣的身份才一直对他处处忍让。不过此次周延儒实在太过份了,竟然在金殿之上屡屡反驳自己,公然质疑自己的圣旨。崇祯心中大怒,再也控制不住怒火,当即下旨将周延儒革职查办并打入天牢。可怜周延儒枉自英明一世,到头来却要在天牢中度过余生。

自此后,三桂以年仅二十九岁之龄出任大明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蓟辽总督,可谓是权倾天下。在他跨上了个人权力新的顶峰的同时,也使他的信心大涨。同时权力的欲望也在无限制的膨胀着,而蓟辽总督这个极品之位在所有人看来已经是人生的极限。但对于三桂来说,这个官位只不过仅仅是他继续向上攀升的踏脚石而已。

第八十八章   关宁铁骑  上

松山决战,皇太极挥师八旗劲旅,以摧枯拉朽之力,大败明军十几万人,连夺松山、锦州、杏山、塔山四城。城头上原插明将的帅字旗,已被色彩鲜艳的“八旗”所取代。

早年,明统帅孙承宗、袁崇焕精心布置,坚持20余年的宁(远)锦(州)防线,以失掉锦州四城而告瓦解,而宁远作为这条防线的中枢一环,已不复存在。它孤零零地处于强大的清军的直接威胁之下。离宁远最近的塔山,相距不过百里,骑兵仅一个时辰便可达。因此清军进攻宁远的情况随时都会发生。而自从清军占领锦州四城之后,对明军已无所顾忌,他们不但来往于四城之间,而且还可以沿着大道,越宁远城而西,直抵山海关前窥视。

在山海关与宁远之间,明朝还据有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三城。但是不但城小,兵力单薄,并且城内守军已成惊弓之鸟,自顾不暇,对宁远已无力护卫。显然,此时的宁远实际上已成了一座孤城。而清军则有锦州四城作为根据地,进攻宁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为有利。宁远城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危险的局势。

而三桂就是在这种情势下临危受命上任蓟辽督师,亲自坐镇宁远城,严防清军的进攻。在他的心中深深的清楚,宁远实乃与孤城无异,早晚都将会被清军占领。在这之前他必须要做出部署,以为日后与清军决战做好准备。

在京师方面,崇祯也深深知道宁远城对大明的重要性,因为此时明在关外仅剩宁远、前屯、中前、中后四城,其中宁远首当其冲,如若失守,其他三城则根本无法保障。因此,崇祯特别强调了对宁远的防御,还要“兼顾”其他三城,并要求多积贮粮饷,作固守之计。为此崇祯特拨白银一百二十万两,另外户部也发下饷银三百万两,又调来天津的大批漕米,陆续运至宁远。指示三桂将这些钱粮“酌量分贮各城,俾处处有备,庶保无虞”。

钱粮已足,三桂又向朝廷请示盔甲、弓箭、枪炮等各种军需。而崇祯意识到守住宁远的重要性,凡有三桂所请,无不允准。如今他已把三桂视为整个辽西安危的保障,专责其抵御清兵。因此,尽管李自成、张献忠、徐过强等农民军步步逼近,明政权危机日益加深,崇祯却宁可调其余地方的兵将前去增援,也不让三桂离开辽东一步。

宁远城此时拥有守军一万八千人,其中有近一半人是在上次松山大战中逃过来的。其余大部分都是步兵,只有三千人左右的骑兵。三桂仔细的勘察城中的形势,所过之处人人对他恭谨有加,唯恐怠慢失礼。让他充分感受到身为蓟辽总督的荣耀。

随后三桂将守卫宁远与前屯卫、中前所和中后所的各级将领全部召来,为他们召开一个军事会议。会上详细了解了各城的守卫及城防情况,并与他们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讨论。

经过了解之后,三桂知道如今除了宁远之外,其余三城共有守军一万人左右,其中只有两千骑兵,其余全是步兵。这四城全部加起来兵力与自己原先的班底人数相当,只不过无论是从武器装备还是人员配备以及精神和战斗力方面都远远无法相比。不过对此三桂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

在这群将领之中三桂还意外的发现一个故人。此人名叫夏中天,曾是父亲吴襄的军中好友,如今他乃是一员副将,负责守卫前屯卫。当年在三桂满月之时他曾经去过吴府,只不过过去了这么多年,容貌变化很大。三桂也只是看着他有些眼熟而已,之所以能够认出他来,全因为在会议进行当中,夏中天一直有些心不在焉,而且不时的偷看三桂,眼神躲躲闪闪,不敢与三桂对视。三桂知道他还是顾忌自己现今的身份,当下随口询问了他几句有关守城的军事常识,他都一一的答了出来,并且根据自己多年的从军经验回答的都有一番自己独到的见解。令三桂甚为满意,当即提拔夏中天为总兵之职,让其余将领纷纷羡慕不已。

三桂经过多番部署,命人在逐步加强城防的同时,直接一纸命令将在山谷内的军事研发训练基地整体搬迁到了山海关内。反正如今整个辽东都在自己的掌握之内,放在山海关内将更加方便自己日后所用。至于朝廷拨付下来的大批粮饷物资等,三桂则命人全数运往山海关内,其余四城之中只留下极少的一部分,仅够日常所需之用。他可不想将这么多的东西留给皇太极的清军所用。另外他还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就是将中后所的吴府众人搬入到山海关。虽然吴襄对此百般不情愿,但无奈如今三桂的身份地位都大为不同,说话一言九鼎,军令难违,在他的强制主张下,吴襄只得无奈的服从。

待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三桂开始亲率手下的三万精锐重兵,牢牢守护着宁远城。至于其余三城的守军则和原先的宁远守军一样,大都被他抽调回山海关进行再次训练,只象征性的留下了一些老弱病残负责打理门户。另一方面则派出洪安通到蒙古察汉浩特联系林丹汗,与他商量购买战马的事宜。

而满清那面,虽然盛京城被三桂与额哲洗劫一空,皇亲贵戚也被掳走一大批。但此时的皇太极地位已经今非昔比,根本没有影响到他的皇座。因此他只是对此进行了一番象征性的安慰与慰藉,随后继续召集文武百官商讨如何全面侵占辽东的事宜。

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多尔衮、豪格、多铎等满人为首的主战派。他们认为如今清军势力正盛,加上各路的降军,实际兵员已达二十万之众,正应该趁此声势大涨之时乘势拿下宁远城。谅那吴三桂区区数万根本抵挡不住八旗兵的疯狂进攻。

另外一种则是以范文程、洪承畴、祖大寿等一些汉臣及降将为主反对主战。他们认为如今辽东只剩余吴三桂一人尚可支撑,如若朝廷失去了此人,那整个辽东将不攻自破。凭借洪承畴、祖大寿等人与三桂的私交及亲属关系,或可好言相劝让其就此归降大清。如此可收不战而收宁远之效,宁远既已收,其余三城则可尽归其下。而且宁远乃是出了名的坚城,并非强攻所能奏效。大家又都深知三桂骁勇敢战,武力强横过甚,如一意将其苦苦相逼,必激起他拼死一战,到时且不说损兵折将,就连大清军的威信也怕是扫地以尽。因此他们一力主张先对三桂及他手下的各级将领进行一番劝降,就算三桂最后不愿归降,那说不定他手下就会有此种人。而就算没有任何人肯归顺大清,可是经过如此一番铺天盖地的劝降信,势必会在三桂军中造成极大的恐慌,使他们相互猜疑,自乱阵脚,到时宁远可得矣!

皇太极经过仔细思量,认为还是招降三桂来的稳妥。一方面他心中对三桂的军事谋略与武功十分忌惮,生怕一不小心步入其父努尔哈赤的后尘。另一方面就算他能够最终攻下宁远,想必伤亡也会十分惨重,而日后平定中原之时需要用兵的地方还有很多,他可不想清军有过多的伤亡。因此虽然他内心深处早已把三桂当作不共戴天的仇人,但为今之计只有用招降一途方才稳妥。

最后皇太极决定,他要用招抚的政策,不动干戈地得到宁远。同时,他又继续派遣八旗兵屯驻于宁远城以西的大路,时刻保持对三桂的军事压力。同时他有指示文武百官,凡是能够与吴三桂以及他手下各级将领扯上关系的,都要给他们写出劝降信来。

就这样,三桂的舅父祖大寿、老师洪承畴、姨夫裴国珍、表兄胡弘先等都遵照皇太极的旨意各向三桂遣书信一函。而以清太宗皇太极为首,动员了这么多人给三桂写信,确实构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攻势。他们的劝降信,都写得很实际,都是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三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其利害,娓娓道来,不禁令人感动。

而当三桂收到这些信件的时候不由的微微一笑,随后命人将这些信件张贴出去,让手下众将士观看。这几万将士都是一直跟随在三桂身后的,见到这些劝降信都感到异常的可笑,在他们的心中可从未敢想过自己的大帅会去归降清军。因此这些劝降信投入到宁远城中之后,犹如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一点回响,这多少使人感到有点意外。三桂的亲属与至交都满以为有把握的事,却没有出现,这不能不让他们感到万分失望。

苦苦等待了将近半年,三桂那里依然没有半点回应。皇太极再也忍耐不住,由自己为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为副,亲自统领大军十万,携带红衣大炮和各种火器自盛京出发,直奔宁远而来。

三桂得到消息不敢怠慢,忙命手下紧闭城门,加强防守。静候清军的到来。

第八十八章   关宁铁骑  下

皇太极的十万大军很快便抵达宁远城外,立时,旌旗飘舞,万马奔腾,声势浩大的满清大军犹如一眼望不到边的海洋一般密密麻麻的呈现在宁远守军的眼前。

皇太极抬头望向城头,打量着宁远城上的防护布置。而三桂此时也正立于城头之上,由上而下的凝视着清军。不一会儿两人的目光终于交接在一起,立时迸射出一阵激烈的火花。

皇太极望着这个自己生平最畏惧的大敌,率先开口道:“吴三桂!此次朕亲率十万大军前来,对夺取宁远诸城势在必得!念在你年轻有为,乃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朕答应可以不杀你,还会更加的重用你。但是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必须立即打开城门,归降我大清!否则朕一声令下,万马奔腾之下,定会将尔等践踏成肉泥!”

三桂闻言不由的哈哈一笑,仰天道:“我吴三桂是何等样人你还不了解么?有本事尽管放马过来,区区的十万喽啰我还不放在眼内!”

皇太极冷哼一声,道:“说大话不嫌扇了你的舌头!你除了会在暗中偷袭的伎俩之外还会些什么招数?有本事你打开城门亲自领兵出来与朕决一死战!只怕你还没有那个胆量!”

三桂闻言讥笑道:“我说大话!哼哼,既然你不肯相信那就只管放马攻城好了!我定要让你紧步努尔哈赤的后尘,来得去不得!”说到这里三桂暗中估计了一下两人之间的距离,随后不动声色的偷偷拿过一把劲弓,并将箭矢慢慢的搭在上面。

皇太极听到三桂提到父汗努尔哈赤的名字,心中不由的火冒三丈,知道无论如何他也不会归降自己了。当下咬牙切齿的狠狠道:“吴三桂,任你此刻如何猖狂,一旦等朕攻下此城,定要将你碎尸万段!挫骨扬灰!”

三桂深深吸了一口气,随后高声叫道:“那好,我倒要看看究竟是谁先倒下!”话刚说完,三桂便轻轻一个纵身跳到城头,紧接着弯弓搭箭瞄准城下的皇太极。还未等所有人反应过来,三桂的箭已然如流星闪电一般迅疾射出,直奔不远处的皇太极而去。

这支劲箭上面灌足了三桂全身的真力,带着一股异常尖厉的声音向皇太极射去。

面对着转瞬即到的劲箭,皇太极事先根本就没有防备。眼看这支利箭便要对他穿胸而过,皇太极不由自主的惊呼一声,眼睁睁的看着这支利箭向自己袭来。

就在这个最关键时刻,当包括三桂在内的所有人都以为皇太极必将逃不过此次利箭的穿身之时,忽然在皇太极的马前人影一晃,紧接着只听“叮”的一声,那支来势汹汹的利箭竟被人当场击飞。

三桂全身不由猛地一震,随即瞪大了双目,不能置信的望着城下发生的一切。什么人如此了得,竟能在此情况下硬接了自己一箭从而挽救了皇太极的性命?

只见在皇太极的马前站立着一个中年道人,此人身形欣长,眉清目秀,面如冠玉,右手执着一柄拂尘,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虽然此人表面上没有任何表情,但他的心中却也对方才三桂全力射出的一箭甚为惊骇。自己方才及时甩出拂尘击飞那支利箭,但也被箭上灌注的真力震的非常难受,需要全力才能将之完全化解。由此可以想见这吴三桂的确是名不虚传,武功身手应与自己相差无几,实乃是自己平生罕见的劲敌。想到此这道人仰面望向三桂,冷笑道:“素闻辽东吴三桂一向勇武过人,今日一试果真了得。不过要想在本人面前伤人性命,恐怕还没有那么容易!”

皇太极方才由鬼门关绕了一圈,想起这种死里逃生的可怕滋味,不由的全身冷汗淋漓。当下感激的望了那道人一眼,随后调转战马,向后接连退了十几步,以防三桂再次暗箭伤人。

三桂见了这个道人不由的心中大奇,此人究竟是谁?身手竟然如此了得!难道是皇太极由江湖请来的高手?三桂脑海中仔细的搜寻着有关这个道人的消息,忽然他眼前一亮,同时心中一震,对了,定是此人无疑!

三桂放下弓箭,高声对那道人叫道:“我当是谁,原来是铁剑门的玉真子大驾光临!失敬失敬!前些日令师兄木桑道人还在与在下把酒言欢时提到过你。怎么,难道你没有遇到他么?”

三桂这一番真真假假的话让玉真子不由的心神不定,不过既然三桂能够一口道出他的姓名来历,想必他与木桑必定交情深厚。当下冷哼一声道:“我们同门之间的事不劳你操心,倒是本人对阁下的武功身手甚为景仰,今日借着此地,能否让贫道领教高明?”

三桂毫不客气的回道:“实不相瞒,在下也正有此意,既然道长先行开口,那就请你上城来与在下一决胜负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