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举人饮茶极重口感非建茶不用,建茶其实就是把茶芽蒸后碾成膏状再压成茶饼,饼中间有小孔,焙干后十饼串为一串,这种团茶又称腊茶和蜡面茶,又唯以建州王家的雀舌水芽为最上品,他家的茶仁宗时可卖一贯,而且限量销售。几十年后,在宋孝宗时的卖价已经高达一銙四十贯了。
安木现在饮用的自然只是普通雀舌水芽,可是这样的下品一銙也能卖到半贯,一銙就跟火柴盒大小,只能沏七八碗。安木也是喝过雀舌水芽的,感觉味道完全不一样,后世的雀舌水芽是一根根的芽叶,而现在全是茶沫,酸酸的就没有茶的香味。
一端起茶碗,里面就是满碗的茶叶白沫,用打茶的工具慢慢的搅拌,技术高超的人可以打出各种山水图案,甚至就连升腾起的烟雾都能变幻出如梦似幻的景象来。可是这茶的味道太酸,哪怕图案再美,她也忍受不了。
和吕氏商量了好几次,死活不答应,吕氏认为读书和吃茶是划上等号的,读书的时候必须得吃茶,不吃茶影响了读书的心情怎么办?
安木听了这个解释只能闭嘴,她在后世那么爱喝茶的一个人,来宋朝后愣是改了习惯,看到茶碗就发怵。这根本不是吃茶,是在吃药,还是酸的那种。
她想念雀舌水芽,想念龙井,想念毛尖,想念铁观音,想念正山小种,想念普洱……想念后世一年四季要喝七八种茶来养生的感觉。
怔忡了半晌后才唏嘘道:“现在家中只出不进,等到夏收之时才会有收入。而且今年我看是一个丰年,想必粮食的价格不会高,估计今年卖不上好价格。”
吕氏闻言便道:“明日候押司会过来,不如请他去打听打听今年的粮价。”
还用打听吗?《宋史》和《续资治通鉴》上已经写明了,今年陈州小麦一石一百文,明年只卖到八十文,这个价格还是市场上的卖价,若是卖给粮商们还不知道是多少呢。
也幸好安举人这一百六十亩不用交两季赋税,否则的话就不剩多少钱了。
“往年咱家的菜地能卖不少钱呢,可惜今年税收抬高了,再加上何老三出了事……”吕氏一提起以前的幸福光景就无限的感慨,连叹了好几口。
安木听到吕氏说菜地,脑子中突然闪过一道亮光,欢喜的说道:“婶婶,快到抱小鸡的时候了,咱们家买点鸡鸭鹅养着呗,长成后卖蛋也是不小的收入呢。三枚鸡蛋能得一文,一枚鸭蛋可得十文,鹅蛋可得二十文。”
吕氏听到安木说这些事情,只觉得两眼发酸,别过脸去偷偷擦了擦泪水,言道:“大姐,这些事情何须你来操心,回头我便去别家抱些小鸡小鸭来……”
安木却没有发觉吕氏的异状,继续说着她的想法,“婶婶,家里再买几只羊和猪,牛也要买几头,家里院子大,随便隔一隔就能做牛棚猪圈。”
吕氏听得又是心酸又是想哭,这些事情哪里是安木这种小娘子管的?她就应该坐在书房里端端正正的看书,九岁之后家里为她请来算帐、管家、女红、厨艺、礼仪等各种女夫子教她各种礼仪规矩,等到十三岁后由家里为她订一门极好的亲事。而不是象现在这样,跟个小大人似的和她商量猪牛羊的买卖。
遂强压心头的难过点点头,“行,行,我一会出去就在村子里转转,看看谁家的鸡开始抱窝,和他们说说让给咱家留几只。只是这牛羊猪须得你李进叔过几日去集市上买。”
安木叹了口气,将头歪到了吕氏的胳膊上,“婶婶,儿也不想管这些,可是若是不管,以后咱家该怎样?眼看着家里只有出去的钱没有进来的。纵是候押司和苦涯先生能帮咱们一时,可不能帮咱们一世。若是咱们自己不知上进,怕是过个几年等到爹爹的情份用光后,咱们就只有哭的份了。”
吕氏一把将她搂到怀里,哽咽道:“我的好大姐……可怜你小小年纪,正是该躲在娘亲怀里撒娇的时候,怎么就轮到你来操心这些事情?天杀的举人娘子,你咋就这么无情啊……”吕氏轻易不肯说高氏的坏话,可是看到安木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操劳时,实在忍不住了,一边哭一边数落高氏不知人间疾苦,不知疼爱儿女,只知道悲风秋月,遇花落泪。
“尤其是那个候举人来咱家之后,娘子她……”说到这里,吕氏自觉失言,急忙停住不说了。
安木有心想再引着吕氏说一说,她也想知道高氏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物,可是吕氏却再也不肯提这件事。
“一只两年的牛要卖三贯,若是牛犊须得两贯。买只小羊一贯,若是成羊两贯半。猪价倒是便宜,一只公猪为一贯,若是猪仔只须五百文。只是,这猪是要吃粮食的,而且做出来不好吃,母猪又老生虫子,往年间倒是吃死不少人。依我之见,猪还是不要买了吧!咱们只需买点牛羊既可。”吕氏深吸了一口气,笑着和安木算帐。
安木听到她算起了帐,便在心里暗暗的思忖。宋朝的猪肉为什么不好吃,和他们的养殖方式有关系,农户中的猪是圈养,由于猪吃排泄物,一般都将自家的粪便倒到猪圈里,所以猪肉才会骚臭。来了宋朝之后才知道以前听说的因为宋朝人不会骟猪的说法,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劁猪这一个行当自汉朝就有了,当时人们就是为了让公猪不发情光长肉故此才有了劁猪。
明朝朱元璋曾为一个劁猪人专门写了门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此可见,宋朝是肯定懂得劁猪这个道理的。
虽然猪肉不好吃,但是能产生大量的肥料,她便坚持要买几只。
吕氏又劝了几句,安木便陪笑道:“婶婶,儿自有法子能让猪肉不骚臭,是在书里看到的烹饪法子!您就让儿买几只吧……”
吕氏听了这话才不再追问,悻悻的住了嘴。心想就只当让安木买个乐子,大不了请个猪倌来养,反正也不用花钱,只用日供两餐,一年两匹布罢了。
想到这里便轻笑道:“行,都依大姐的!你说要买啥,咱就买啥。幸好咱家还免着税,就省得交这家业钱了。要不然这些牛羊鸡鸭折合在一起,光交这役钱就不老少。”
俩人又说了一会话讨论这个家业钱,便看到李进在正院门口喊她们出去。
---
本章物价为宋太宗淳化年间和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的物价(994年-1010年之间),来源《宋会要辑稿》和《续资治通鉴》以及程民生先生。
家业钱,家中所有的活物、宅院田亩、农具、桑树等都折算在一起,每贯要交十文钱的役钱。这个家业钱就是说明,在古代农村,牛羊猪是不能随便养的,只要养了就得交钱。来源《宋史》
第35章农肥
出了正院一看,原来是何老三来问田地的事,现在土松过,草也除过了,是不是到了该上肥料的时候。
安木听到问的是这件事,不由得头痛。自己在后世学得是历史和文学,哪里懂庄稼上肥料一事?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来应该怎么做,便问何老三往年家里的情况。
何老三便讲了一遍,言辞之间对安举人多加推崇,当听到安举人不仅懂农耕更懂得沤肥时,安木愕然,不是说读书人都不懂稼穑之事,怎么这个安举人却是与众不同呢?
可是父亲懂,并不代表身为女儿的也应该懂。
便支支吾吾的说了一通要回去查查爹爹留下的书籍中有没有农书,让何老三明日再来听回话,其实是想等没人时在图书馆查询一下宋明两朝的几本农书。
到了晚上,将大郎哄睡着之后,就在图书馆系统里查找。中国的农耕技术在南宋开始大规模的发展,直到明朝为极致,各种耕种技术和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种农耕技术都有人总结并成书。万幸学校里和某个农科所有互帮互助活动,农书倒是收集的比较齐全,没一会就找到了几本明朝的,到书房点着油灯抄了起来。
不知不觉间,天边鱼肚现红日初升,雄鸡初啼。等到清早时,书案上多了二十多张写满字的纸。安木揉了揉有些肿涨的手腕,满意的点点头。字体嘛肯定是差强人意的,然而这些纸上所记载的都是前人知识的结晶,当然现在只能称为后人了。
到了前院后,将纸上的东西念了几遍让何老三记住,说完了今年春耕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之后,又问起了粪池的事情。
不妨安木居然关心起粪池,何老三诧异的抬起头,怔了半晌方道:“就在咱家田里不远的地方,那里原是一片荒地,安举人几年前买了两亩特意用来沤肥的。”
“带我去看看。”安木说道。
何老三挠了挠头连忙劝阻,安木却固执已见,非去不可。李进和吕氏劝了几句也没有劝她打消念头,只得随着她一起出门。
春分已过,正是仲春时节!只是一天没有出来,便发现春容满野,村庄被大片的绿色掩盖。
农家土墙低矮,遮挡不住满院的春色,经常有几朵桃花伸展出墙外,怒放着粉瓣香蕊。田间小径两旁,红杏与梨花争奇斗艳,满眼望去白的白,红的红,夹杂在粉墙细柳之间。幼童骑在树杈上使劲的往上爬,目标就是头顶的鸟窝,便见到几朵花絮随着幼童的爬动坠落到芳草丛中。头顶,不知是杜鹃还是黄鹂在轻轻啁啾,似在嘲笑幼童这荒唐的举动……
不一会,便听到一声哀嚎,梨花如雪般坠落,树梢头一个幼童指着空中的鸟儿大骂,为什么现在还不下蛋,信不信我把你的窝掀了……
那一丛丛的油菜花,金黄灿烂,在微风中散发着清幽的香气,吸引着蜂蝶飞舞。又似乎引来了几只春燕,斜斜地穿过千条万条的垂柳,带起一树的鹅黄。
安木闻着泥土的清香,顺着乡间小径慢慢地向前走去。铭哥欢快的在路边跑前跑后,路过几棵柳树时高高的蹦起,摘下几枝柳条,小手上下翻飞就编出了一个圆圈,笑嘻嘻地戴到了大郎的头上。
“阿姊,好看不?”大郎跑到安木身边欢喜的问道。看到她点头,小脸立刻变得通红,蹦蹦跳跳地大声尖叫。
安木笑眯眯地看着大郎和铭哥,胸口仿佛被温水漫过了似的,暖暖地,湿湿地,嘱咐了一下让他们不要跑远,转过身去看自家的田地。
这是她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田地,以前虽然来过几次,都是在给安举人上坟的路上经过,倒没有仔细的停下来看过。这一百六十亩麦田在何老三一家的照料下长势良好,深绿色的麦叶挺拨着身躯,生机蓬勃,几乎看不到几棵杂草。
顺着深绿色的麦浪往远处看,只见有几个人正在弯腰锄地,不时往后背的竹篓里扔杂草。
“这田耕的很是用心啊!”安木夸奖道。
何老三得了夸奖,一张老脸涨的通红,双手互搓不想说些什么,可是嘿嘿了许久也没有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那边是甚?”安木指着田垅边不远处的一个小土丘问道。
“那就是咱家的粪池!”何老三骄傲的回答。村中也就只有安举人一家自己建得有粪池,其他人家都是随用随捡,根本不懂得沤肥。就因为安家上的全是熟货,产量是村子里最高的。
安木又往前走了走,便闻到了一股骚味和热度,知道这是肥料正在发酵中产生的热量和味道。
“这些肥料一年能卖几个钱?”安木仔细研究了小丘的高度后问道。
“一季能得十几贯,一年下来怕不得三十来贯。这个粪池倒是比种粮食划算多了,两亩地也出不了这么多产出。咱家的池子那是用的密法,一般人轻易学不会的,我家每次来翻时都是夜里,不敢让人学去。”庄稼人的天性就是喜欢粮食,连带着对能给粮食增产的肥料也是喜爱。一提起这个粪池,何老三就挺起了脊梁骨。
安木笑了笑问道:“这些天,县城里的倾脚头还往家里送货吗?”
“咱们家是固定的两家来送,隔五日来一次。因前一段家中的变故,这两天才又来送!一桶是五十文,往往他们一车就送十几桶过来,到下月初结帐!咱们一桶能造出十几担来,一担可卖十文。”
“这个东西的利润也不少啊!”安木心想自己的眼光果然不错,这个生意倒还真是一个赚钱的行当,就是说出来不雅观罢了。
“我想沿着这个粪池盖两个小院,里面多要几间房,再把外面的这条小路清扫一下,好方便人过来。”
“盖房子做甚?粪池我家小子在看着,到天冷时多盖床被子便足。”何老三听到安木要盖房子,还以为是她担心看粪池的人受冻,连忙声明自己的儿子不怕冻。
安木笑了笑,“不是盖来让人住的,是准备盖好之后让人如厕的。”
“啊……”听到安木的这句话,几个人统统愣了。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36章新坑
安木见到几个人没明白她话中的意思,便将自己的设想说了一番。
原来她是准备盖两排房,一排为男,一排为女。里面用白灰细细的粉刷,墙上挂些在集上来趸买来的便宜字画。然后再放进两个大水缸和水盆若干,以备如厕完毕冲洗。至于擦洗的东西她可不管,总不能让她去削竹片吧。更何况现在草纸那么贵,她可没钱往这里面扔。
“你不收钱,还倒贴水?这买卖可不划算啊。”李进一听就将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坚决反对。
“怎会不划算?”安木笑吟吟的说道,“倾脚头的来送脚头,一桶要五十文钱。咱们盖两排房,下来也不过是三四贯钱,盖成之后,虽然是免费给乡邻们使用,可是却能省下买脚头的钱,一年下来你们算算到底是哪个划算?”
听到安木这样一说,几个人才转过来弯来。两下里一算帐,果然盖个‘厕所’却比在县城里收脚头要划算的多了。
“可是,要是没人来咋办?”吕氏担忧道。她可是知道,粪便是家家户户都需要的东西,有些人在走路的时候遇到都会捡起来,好扔到家里的粪堆上积肥。
“所以,咱们把这两排房盖得整洁些,里外都粉上白灰,看着雪白雪白的。里面再挂上好看的画像,常备上清水,只要干净还怕没有人来吗?”安木笑道。
“这却使得!若是真如大姐所说,倒真强似作别样生意。”三人低声议论了一番后,觉得这是个好生意。
商议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