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王道:从奥康奇迹悟世界一流商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商海王道:从奥康奇迹悟世界一流商道-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003年的时候,王振权被升为副总裁,开始由以前管生产转为管销售。当时,很多底下人都不服他,认为他从来没有做过销售,是凭关系才上来的。
  但王振权并没有被这些风言风语所动摇,他相信凭自己的能力,一定能让大家心服口服。
  在走马上任后,他也烧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是:彻底消除销售中的呆账、死账现象。
  在主管销售后不久,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当时销售都是先给代理商供货,等卖出去后再结款。但有少数素质不是太高的代理商,经常拖着不给钱,甚至卖完了连人都找不到,这在无形中给公司造成了一些呆账和死账。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王振权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后凡是代理商再来进货,一律一手钱,一手货,当场结款。
  此规定一出台,几乎遭到了所有销售经理的一致反对,很多人说:
  “先供货,后结款,这都已经是众所周知的行规,这样做,谁还会来进咱们的货?”
  “现在竞争那么激烈,我们求代理商都求不来,现在居然还要把人往外赶,这明摆着是往死胡同里钻嘛?”
  可王振权却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己的决定,因为他坚信:奥康的产品好、质量好,不愁没有人要。而且还可以借此淘汰一批不讲诚信、想浑水摸鱼的代理商,培养一批真正认可奥康、想长久发展的代理商。
  为了保证这一制度执行到位,王振权还出台了一项措施:
  各销售经理必须对销售出去的产品负责,如果谁先将产品供应给代理商,而年底没有将款项收回来的话,那么有多少钱没收回来,就要从经理的薪水、奖金和股金中扣多少。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王振权只是说说而已,吓唬吓唬大家,也就没太当回事。
  等到年底的时候,有几个经理果真的有货款没有收回来,于是王振权按照事先订好的规矩,毫不留情地扣了他们的奖金,最多的一个被扣了十来万。
  这一下子,大家才当了真,从此以后,销售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呆账、死账的情况。
  而且,这一举措带来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代理商的整体素质提高了,而且销售额也呈直线上涨。
  第二把“火”是:对销售指标进行改革。
  以前,每年年初召开全国营销工作会议,给大家制订一年的指标,往往要花上一个星期。
  而王振权主管销售后,实行了改革,现在,订指标的会议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结束。
  因为以前订的指标太高,尽管奖励也高,但因为老也达不到,所以大家的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总是要讨价还价,指标老也定不下去。
  而他采取的方法是,按照每个地方不同的情况,将指标定得稍微高一点,只要努力下一就能达到。
  他打个比方说,从某地到机场需要45分钟,可是如果现在只剩下10分钟了,相信谁也不会去机场,因为肯定赶不上。可是如果现在还剩下40分钟,谁都会去赶一赶,因为只要努力一下,是可以赶到的。
  定销售指标也是一样的,不能不切实际地高,这样会打消大家的积极性。
  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每次定的指标都能完成,有的时候还能大大超额完成任务。
  第三把“火”是:将自营店开设的审批权收回总公司。
  王振权上任后发现,当时奥康的自营店,有一部分是亏损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调查,他发现,很多自营店亏损,并不是奥康的产品不好,而是选址不对,这才导致客流量少,产品卖不出去。
  以前自营店的开设,都由各分公司自己决定,但这样一来,往往会由于对全局把握不够、信息不全面,而导致一些决策的失误。
  

只要遵循组织目标,家族成员也可以脱胎换骨(3)
于是他实行了改革,将自营店的审批权收回了总部,由总部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确定自营店的开设。
  通过改革,自营店几乎全部实现了赢利。
  经过这“三把火”,公司上下对王振权终于心服口服,再也没有了风言风语。
  对于如何扮演好自己在家族企业中的角色,王振权总结了几点:
  (1)一切按公司的规定办事。
  他从不认为自己是总裁的弟弟,就可以有特权,不按规矩做事。以前他在管生产的时候,有人犯了错误,出现问题的时候,经常来找他,让他帮着说说情,但他从来没有答应过,而是说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公司的规定谁也不能违背。
  (2)把自己纯粹放在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位置,将事情做到最好。
  (3)守本分。
  在公司,他从不把老总当哥哥,而是当上级,对上级命令绝对服从。
  (4)从基层做起,凭能力一步步晋升。
  (5)有责任心。
  (6)要坚持。
  在任何一个家族企业中,如果所有的亲戚都能摆正心态,以组织目标为重,做到这几点,就能够完成脱胎换骨的转变,获得最大的发展。
  

打破小家族,才有大家族(1)
也许你曾经听过这样一段对话:
  “一滴水怎么样才能不干涸?”
  “把它放进大海中。”
  如果把这段对话用于家族企业,恐怕再合适不过了。
  如何才能让家族企业基业长青?
  只有打破了小家族,才能有大家族。
  对此,本书作者之一王振滔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如果家族里的人全部是A型血,那不管怎么繁殖都是A型血。只有从外面再找一个B型血,才能产生AB型血。
  做企业就是这个道理,新的员工会带来新的思路,如果永远局限在自己的小家族里面,就看不到外面广阔的天地,企业只能越做越小。
  但要打破小家族,也并非那么容易,那种痛苦与挣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分家”,至今仍是王振滔最痛苦、最不愿回顾、最黯然的一段历史。
  分,首先是和合伙人的“分”开始的。
  当时奥康被分成了两份,对方拿了现金,他分到了厂房和设备。
  分家那一天,由于他心情不好,一时大意,把车钥匙落在了车里。他只得步行一个多小时回去拿备用钥匙。
  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北风呼啸,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他顶着寒风,心里却比这阵阵北风还要冷。想着曾经的亲密无间,却变成了现在的分崩离析,那种伤痛,难以言喻。
  分完家后,对方那边所有的亲戚和很多员工都走了,工厂有2、3个月,都处于瘫痪状态。
  看着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的厂房,王振滔内心感到无限的悲凉。
  回家之后,他大病了一场,在床上躺了整整两个月。
  分家的痛苦,使王振滔格外难过,可也让他更加坚强。因为他知道,只有真正做好了企业,让企业再上一个台阶,才能不辜负亲人们的期望。
  所幸,王振滔背后有位通情达理的妻子。在这次打破小家族的过程中,妻子率先响应了丈夫的号召,主动放下了有关大权,回家做起了相夫教子的专职太太。
  在新奥康的管理层里,几乎没有了家族成员的身影。一大批高级管理的职位空缺出来,为外来高素质人才敞开了胸怀。
  今天,奥康已经形成了“有德有才,提拔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不可留用”的用人哲学。
  如果小家族没有分开,可能现在,已经没有奥康这个名字了。
  自从打破家族式企业以后,奥康从广东沿海地区引进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为奥康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慢慢地,又有一些新问题出现了,虽然奥康已经打破了家族式管理,但一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又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
  当时,奥康引进了一位得力的人才,并且委以经理的重任,让他全权负责企业内部的管理。
  新经理能力十分强,不负众望,很快地就把企业打理得井然有序。
  可是时间一长,却出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那位新经理来奥康时,曾经带了12个得力助手过来。
  渐渐地,这些人和公司内的其他一些员工,就形成了一个小圈子,什么事都听新经理的。
  新经理也俨然把自己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过生日,也要大摆宴席,通知所有的员工。当时一些基层员工一个月的工资才七八百元,送礼就要花掉至少两百多元。俨然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家族。
  慢慢地,王振滔听说了此事,他认为决不能这样下去。否则刚刚解散了一个小家族,又来了一个小家族。
  于是他就找那位经理谈话,希望他不要再这样做。可是那位经理听了以后,十分生气,认为公司是有意在排挤他,一气之下就辞职了。
  虽然心有不舍,但王振滔最终还是友好地送走了那位经理。
  现在的奥康,所有的员工都非常团结,大家都把奥康当成自己的家看待,成为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大家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打破小家族,才有大家族(2)
如果不打破自己的小家族,就永远不可能融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大家族。
  在这一点上,著名的福特公司的经历很值得借鉴。
  福特汽车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之一。创业之初,福特一世请来了管理专家詹姆斯?库兹恩思。
  在詹姆斯的鼎力协助下,福特公司在几年后便成为全美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然而,福特一世晚年却思想保守,独断专行,致使许多为公司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纷纷离他而去。
  这导致了福特公司的滑坡。福特一世无奈之下,只好让他的孙子福特二世来主持大局。
  福特二世继任以后,打破了家族管理,聘请了大量优秀的管理人才,对公司进行严格的科学管理,不久就扭亏为盈。到1950年,福特再度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
  可无奈的是,福特二世又步上了他祖父的后尘,在公司进入到正常的轨道后,他也开始刚愎自用。到了最后,福特公司又面临着衰败的境地。可这时,已经是积重难返了。
  于是,福特二世一咬牙,彻底废除了家族管理,他将自己总经理的职务让给了贤能之人菲利普?卡德威尔,而自己只任高级顾问,开创了家族企业由非家族 成员执掌大权的先河。
  无论是奥康还福特的故事,都让我们看到,只有打破小家族这道围墙,才能让外面的人看到里面的风景,也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融入进来,形成一个真正强大的大家族!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平和+平衡=平稳(1)
很多民营企业家不敢打破家族式管理,并非他们看不到弊病,也不是不想改变,而是一方面担心处理不好亲情矛盾,另一方面,也害怕突如其来的变革,会使企业产生大的震荡,伤了元气。
  那么家族企业到底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转轨呢?
  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把握好两点:
  一是自己的心态要平和,二是要让企业内部的关系达到平衡的状态。
  下面,让我们逐一来进行分析。
  (1)企业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这首先对自己要有一个定位,你是要做一个产品,还是要做一个企业?是要赚钱,还是要做事业?
  如果只是要做一个产品,那么眼界就窄了,如果要做一个企业,你的定位就不一样了。
  如果你一心只想赚钱,那么哪怕损失一分钱,心态都不会平和。
  很多家族企业为什么想分分不了,想打打不破,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对利益过于斤斤计较,不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可如果你要做事业,就会想到你身边的人,是他们帮助了你,成就了你,也就不会为了个人的利益去争夺什么,心态自然就放平和了。
  (2)善于平衡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
  有了平和的心态,就需要考虑如何平衡各种关系,处理好“情”与“利”和“权”的关系。
  其实家族企业并非不好,只是要避免家族式管理。
  家族企业有它独特的优势,在创业初期,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集聚人才在一起努力,甚至可以不计报酬,在很短的一个时期内获得竞争优势,较快的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
  此外,家族成员由于彼此间的信任和了解,可以使家族企业具有强烈的凝聚力。
  深圳太太药业集团董事长朱保国认为:
  “家族企业不会形成股东之间的矛盾,因为特定的血缘关系,大家相互了解,很难起纠纷,不像很多企业,股东之间动不动就闹起来。
  正由于这种特殊的优势,使相当一部分家族企业发展很快,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如四川希望集团在国内农业饲料行业的地位举足轻重,而深圳太太药业也在普遍低迷的保健品行业中不断创造着销量奇迹。”
  但在上面几节,我们也充分谈到了家族企业的致命缺点。既然优缺点都非常明显,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在企业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把家族企业调和到最佳的状态。
  在此,奥康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值得一些企业借鉴。
  首先,我们要从员工的心理上去分析他的需求,包括他的自身价值、荣誉感、物质需求等。
  不管是家族成员还是其他员工,都必须要尊重他的自尊心,如果觉得他确实没有能力胜任工作了,一定要开诚布公地谈,不能暗地里排挤或是当面斥责,这样会对他造成伤害,而他会将这种伤害转嫁到企业头上。
  其次,对于家族成员或一些###,如果你撤了他的职,就要根据他们各自的情况,以不同的方式给予补偿,让他在别的地方找到平衡。
  对于那些能力不够,但也没什么志向,只希望过安稳日子的家族成员,可以采取我们前面所说的“留薪不留岗”的方式,让他们将位子腾出来,但待遇还是保留不变。
  在奥康,有一位亲戚,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从管理岗位上退了下来,拿着很高的薪水,一心一意专门负责看管仓库。
  对于那些立下过很大功劳,但渐渐跟不上形式、又想把持一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