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十堂哲学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诸葛亮的十堂哲学课-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打消为避免直接拒绝而寻找脱身之计的念头。请不要说:“我再想想看”,或“我看看到时候行不行”等等。明确地告诉对方:“实在抱歉,这是不行的。”

②如果您想避免生硬的拒绝,就提出一个反建议。

假如朋友打电话问道:“今天晚上去跳舞吧!”你不想去,就可以说:“哎呀,今天上午可不行,改日我邀请你吧。”

③不要以为每次都有必要说明理由。

在很多时候,你只要简单地说一句:“我实在有更要紧的事要做。”就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谅解。

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过多参与不必要应酬的危害,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该拒绝别人,并且在拒绝的时候采取正确的方法,我们就能因此而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不至于因此而发生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第六课 伶牙俐齿口才好拒绝别人的实用技巧

在去电影院的路上,诸葛亮又给儿子上起了课。他说,拒绝别人并非直言说“不”,而是要讲求一定的技巧,语中藏“不”。他教给了诸葛方下面几种方法:

(1)幽默轻松,委婉含蓄

办事儿都要讲求原则,不符合原则的事儿坚决不能办。如果某人向你提出要求,是不符合原则的,不答应给办,这就叫坚持原则。不能为保持一团和气而丧失立场,不论什么样的关系,该拒绝的一定要拒绝。但同时要讲究说话方式的灵活性,根据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根据语言交往的内容、场合和时间等的不同,来采取灵活的策略,这就叫办事儿要有灵活性,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讲究灵活性,很重要的一点是委婉含蓄。

张飞在辅佐刘备前,曾买过肉。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他从东北进的猪肉的价格。张飞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道:“你能保密吗?”“当然能”。“那么”,张飞微笑地看着他,“我也能”。

张飞采用的是委婉含蓄的拒绝,其语言具有轻松幽默的情趣,表现了他的高超艺术,在朋友面前既坚持了不能泄露的原则立场,又没有使朋友陷入难堪,取得了极好的语言交际效果。相反,如果张飞表情严肃、义正辞严地加以拒绝,甚至心怀疑虑,认真盘问对方为什么打听这个、有什么目的、是不是也想做卖肉的生意……岂不是小题大做,有煞风景,其结果必然是两人之间的友情出现裂痕甚至危机。

委婉拒绝是希望对方知难而退。例如,有人想让庄子去做官,庄子并未直接拒绝,而是打了一个比方,说:“你看到太庙里被当作供品的牛马吗?当它尚未被宰杀时,披着华丽的布料,吃着最好的饲料,的确风光,但一到了太庙,被宰杀成为牲品,再想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可能吗?”庄子虽没有正面回答,但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已经回答了,让他去做官是不可能的,这种方法就是委婉的拒绝法。

(2)献可替否,转移重心

“献可替否”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建议可行的而替代不该做的。当对别人所托之事自己不能帮忙时,应在讲明道理之后,帮助想一些别的办法作为替补。因为一般的人都有一种补偿心理,如果你想的办法不很理想,但你已经尽力了,对方的情感便得到了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失望感;如果你的办法帮助别人圆满解决了问题,别人也会很满意。

小王和小李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小王来到小李的单位请求小李帮他一件事,为他的未婚妻报仇。原来小王的未婚妻被车间主任欺侮了,小王发誓要为未婚妻报仇,并买了一把锋利的弹簧刀,要放倒那小子,但考虑到车间主任人高马大,自己对付不了他,于是请小李帮忙。小李听后,心中很明白,尽管车间主任不是好东西,应该教训教训他,但如果感情用事,放倒了他,那是会触犯法律的。因此,小李决定说服小王,他问小王:“你爱你的未婚妻吗?”

“爱,当然爱,不然我就不理这件事儿了。”小王回答说。

“这就好,爱一个人不容易,真正爱上一个人,不管她遇上多么大的不幸,都是不会动摇爱的决心的,相反,还要帮助她从不幸之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感情用事,并不是爱她,而是在害她。她不会为此而感谢你,相反会恨你。坏人总是要受到惩处的,这要靠法律。车间主任的行为是犯法的。这样吧,我帮你和你的未婚妻运用法律的手段来惩处车间主任吧,我相信,法律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小王听了小李的一番话,打消了复仇的念头,并最终运用法律惩处了那位车间主任。

这个例子中,小李听了小王的请求,并没有感情用事,而是先讲了一番道理,并把话题的重心由复仇转移到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小王从道理中明白了自己的糊涂用事,从重心的转移中得到了问题的圆满解决。小李也由此拒绝了小王复仇的请求,这就是“献可替否”的妙用。假设小李不这样做,而是满口答应帮助小王去复仇,那肯定要发生悲剧,到头来吃亏的是自己。

(3)敷衍式的拒绝,含糊回避

敷衍式的拒绝是最常见最常用的一种拒绝方法,敷衍是在不便明言回绝的情况下,含糊回避请托人。敷衍是一种艺术,运用好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有一次庄子向监河侯借贷,监河侯敷衍他,说道:“好!再过一段时间,等我去收租,收齐了,就借你300两金子。”监河侯的敷衍很有水平,不说不借,也不说马上借,而是说过一段时间收租后再借。这话有几层意思:一是我目前没有,现在不能借给你;二是我也不是富人;三是过一段时间不是确指,到时借不借再说。庄子听后已经很明白了,但他不会怨恨什么,因为监河侯并没有说不借给,只是过一段时间再说而已,还是有希望的。

敷衍式的拒绝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推托其辞。在不便明言相拒的时候,推托其辞是一种比较策略的办法。人处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互相制约的因素很多,为什么不选择一个盾牌挡一挡呢?如:有人托你办事儿,假如你是领导成员之一,你可以说,我们单位是集体领导,像你的事儿,需要大家讨论,才能决定,不过,这件事恐怕很难通过,最好还是别抱什么希望,如果你实在要坚持的话,待大家讨论后再说,我个人说了不算数。——这就是推托其辞,把矛盾引向了另外的地方,意思是我不是不给你办,而是我办不了。听者听到这样的话,一般都要打退堂鼓,会说:“那好吧,既然是这样,我也不难为你了,以后再说吧!”

②答非所问。答非所问是装糊涂,给请托者以暗示。

如:“此事您能不能帮忙?”“我明天必须去参加会议”。

答非所问,婉拒了对方,对方会从你的话语中感受到,他的请托得不到你的帮助,只好采取别的办法。

③含糊拒绝法。如:“今晚我请客,请务必光临。”

“今天恐怕不行,下次一定来。”

下次是什么时候,并没有说定,实际上给对方的是一个含糊不定概念。对方若是聪明人,一定会听出其中的意思,而不会强人所难了。

(4)引用名人名言、俗语或谚语

在拒绝别人的时候,引用名人名言、俗语或谚语等来作答,以表明自己的意思,或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很明显的,既增加了说话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又省去了许多解释和说明,还能增添口语的生动性与感染力。例如:

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去丈夫后,看中了朝中品貌兼优的宋弘。一次,刘秀召来宋弘,以言相探:“俗话说,人地位高了,就改换自己结交的朋友;人富贵了,就改换自己的妻子,这是人之常情吗?”宋弘回答说:“我听说‘患难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意思是:人在生活贫困、地位低下时候的朋友不能忘记,最初的结发妻子不能让她离开身边’”。

宋弘自然深知刘秀问话之意。但他进退两难。应允吧,有悖自己的人品,也对不起贫贱相扶的妻子;含糊其辞吧,还会招来麻烦;直言相告吧,既不得体,又有冒犯龙颜之患,所以他也引用古语来“表态”,委婉而又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5)截断对方的问话或请求

截断对方的问话或请求,在他还没有说出,或者还没有说完某个意思时,即作出错答,也是一种很好的拒绝技巧。为什么不等对方问清楚,就要抢先回答呢?可能有以下的两种原因:一是等对方把问话全说出,就会泄露出某种秘密,难以收拾;二是待听全问话再回答,比较被动,不好应付。因此,考虑到对方要问什么,在他的问话未说完时,就迅速按另外的方向思路作回答,一是可以转移其他听众的注意力,二是可以使问者领悟,改换话题,免于因说破造成尴尬局面和其他不良后果。比如:

一对青年男女在一起工作,男方对女方产生了爱慕之情,男方急于要表白心愿,女方虽心领神会,但是,却不愿将友情向爱情方面发展,女方认为还是不要说破,保持一种纯真的朋友情谊为好。于是,出现了下面的断答:

男青年:我想问问你,你是不是喜欢……

女青年:我喜欢你给我借的那本公关书,我都看了两遍了。

男青年:你看不出来我喜欢……

女青年:我知道你也喜欢公共关系学,以后咱们一起交换学习心得吧?

男青年:你有没有……

女青年:有哇!互相切磋,向你学习,我早就有这个想法。

男青年:……

这位女青年3次断答,使得男青年明白了她的想法,于是,不再问了。这比让他直率问出来,女青年当面予以拒绝,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断答要求才思敏捷,口语技巧娴熟。因为,首先,断答前要摸准对方的心理,“你一张口我就知道你要问什么”,“未闻全言而尽知其意”,这比错答的要求要高。其次,要能抢得自然而恰当,比如从“喜欢”(人)而引论到“喜欢”(书),能瞒过在场的其他听话人。最后,断答往往需要几个回合才奏效,因为抢一两次,对方还不能领悟答话者的真意,或者略略知道而不甘心,继续发问,这就要求“连抢”多次,才能不漏破绽,达到目的。所以说难度大,技巧性强,但运用得当,效果特佳。

第六课 伶牙俐齿口才好说话时尽量避免遭人误解

诸葛方因为陪妈妈看电影拒绝了同学要他去网吧的邀请。他总是觉得过意不去,便要求那7位好朋友来家里聚餐。

等了半天只到了6位,还差一人。诸葛方自言自语地说:“该来的不来!”其中两位客人心想:“可能我们是不该来的。”悄悄溜走了。诸葛方转来一看着急地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又有两位客人想:“那么我们是该走的了。”于是也伺机溜走了。诸葛方见状,更加着急,说:“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又走了。”最后两位客人也气呼呼地走了。

诸葛方本来是一片好心,为什么客人却走光了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便向爸爸请教。

诸葛亮说:“这就是因为你的话引起了客人的误解所致。”

诸葛方问:“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话不被别人误解呢?”

诸葛亮告诉儿子,起码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尽量少用话中有话的句子。比如,刚才诸葛方说的3句话都容易让人理解为话中有话,弦外有音。第一句“该来的不来”,使人想到“不该来的来了”;第二句“不该走的又走了”,言外之意就是“该走的没走”;第三句“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又走了”话中话是“我们即是不该来的,又是该走的”。因此,6位客人走得一个不剩。所以,我们在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时,话一定要说得明确、具体、千万不要模棱两可,不要用那种话中有话的句子,以免引起误解。

②不要随意省略主语。从现代语法看,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中,是可以省略主语的。但这必须是在交谈双方都明白的基础上,否则随意省略主语,容易造成误解。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在一家商店,一个男青年正在急急忙忙挑帽子,售货员拿了一顶给他,他试了试说:“大,大。”售货员一连给他换了四、五种型的帽子,他嘟囔着:“大,大。”售货员仔细一看,生气了:“分明是小,你为什么还说大?”这青年结结巴巴地说:“头,头,我说的是头大。”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

之所以造成这种狼狈的结局,就是这位年轻人省略了他陈述的主语“头”。

③要注意同音词的使用。同音词就是语言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在口语表达中脱离了字形,所以同音词用得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如“期终考试”就容易误解为“期中考试”,所以在这时不如把“期终”改为“期末”,就不会造成误解了。

④尽量不要使用含糊不清的话语。例如“适当的”、“好像是……”、“大概”、“可能”、“估计”等等。这类话两可之间,空洞含糊,听了叫人如坠云雾之中。

第六课 伶牙俐齿口才好说话要尽量讨人喜欢

诸葛亮的女儿诸葛圆圆买了一条新裙子,回到家里便迫不及待地穿在身上,还兴奋地让哥哥诸葛方估计一下价钱。

“35元。”诸葛方想了想说。

“哼!”圆圆不高兴了。

在一旁的诸葛亮搭话了:“我看起码得180元。”

“100元,还是爸爸看得准。”圆圆高兴了。

“我的误差是65元,爸爸的是80元,你怎么反而说爸爸看的准?”诸葛方犹自不服。

诸葛亮笑了笑说:“阿方,妹妹不高兴不是因为你猜的价格不准,而是因为你犯了说话的一大忌讳。记住,为了说话讨人喜欢,在估计别人买的东西价格时要适当‘拔高’。”

诸葛亮解释说,买东西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再平常不过的一种日常生活行为。在我们的心中,能用“廉价”购得“美物”,那是善于购物者所具有的品格,那是精明人的一种象征,虽然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都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